万搏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抽动症病人如何根治

发布时间:2020-12-1035167次浏览

抽动症病人如何根治?孩子患病之后会不自觉的抽动,患者多会伴随有注意力缺陷的症状,所以一定要及时治疗,否则会影响孩子的成长,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抽动症病人如何根治?

本症在数月内可自愈或经治疗而愈。部分患儿可迁延数年。

根治方法:心理行为疗法

(1)消除诱因:短暂性抽动障碍中,特别是抽动时间不长的患儿,在行为约见中往往不难寻找出诱因。年幼儿童的诱因通常是看紧张的电视或录像节目、玩游戏机、耳闻目睹害怕的事物所致,因此,寻找诱因并消除它至关重要,也是从根源上对抽动症的治疗。

(2)详细分析心理因素:应对患儿病前的心理因素应详细分析,找出可能的致病诱因,然后予以解决。年长儿童常因遭受意外,家庭冲突、学习压力太大而产生抽动。如各种矛盾的调整,家庭矛盾,父母、祖父母对小儿的过度要求和强制所造成的精神矛盾和紧张情绪必须予以解决。如有学校因素,应与教师联系协同解决。对属于无法解决的因素,则应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患儿分析精神诱因,找出正确对待的办法。

(3)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对患儿的父母说明此病的性质,不要惊慌失措,这样可消除由于父母的过分关注所造成的强化作用。父母对抽动常常过于担忧,应使父母了解抽动发生的诱因,合理安排患儿生活、学习和活动。对患儿的抽动症状不要提醒。指责和给予过度的关注,因为这样使患儿更紧张,对抽动的控制不利,而是对患儿的抽动应采取不予理睬态度,可使症状逐渐消退。多数病人经过数月后症状会自然消失。帮助患儿消除诱因,提供一个良好而又宽松的家庭环境。

采取肌肉松弛疗法、操作性处理法等可望取得良好效果。在患儿接受行为治疗时,要取得患儿与家长的合作,并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以协助治疗。

相关推荐

抽动症要不要治疗
抽动症是否需要治疗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轻度抽动症不影响工作和生活,一般不建议治疗,对患者可以进行生活干预、心理疏通等措施,因为药物治疗并不能改变抽动症的病程,只是控制症状而已。如果抽动症比较严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就应该及时的采取药物控制症状,常用的药物有泰必利、可乐定、舒必利、氟哌啶醇、阿立哌唑等,这些药物均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另外家人也要注意护理,不要过分关注患者症状,合理安排患者日常生活,多鼓励、多陪伴也是有效的。
语音时长 01:05

2021-05-20

82852次收听

抽搐的急救护理措施
抽搐急救具体的步骤,第一是要把患者安置在安全的地方,轻轻呼唤患者,同时要避免周围的物体对其造成损伤;第二,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避免口腔内的分泌物导致呛咳或者窒息;第三,接下来要评估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及时测量血压、心电图、电解质,并且吸氧,建立静脉液路;第四,要根据病因治疗,如果是癫痫发作应尽快使用控制癫痫的药物,比如地西泮、苯巴比妥、苯妥因钠等。如果是低血糖发作应该及时通过静脉补充葡糖糖。如果是中毒引起的抽搐需要尽快清除毒物,同时使用特效的解毒剂。
语音时长 01:06

2021-05-20

81813次收听

01:44
孩子经常眨眼睛抽动症吗
孩子经常眨眼睛不一定是抽动症,因为导致小儿眨眼睛的原因非常多。如果是单纯的眨眼睛完全有可能只是眼睛局部的问题,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倒睫刺激角膜导致眨眼睛,这时拔除倒睫即可。还有一部分是由于现在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比较多,然后出现干眼症,这种情况滴点人工泪液治疗或者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确实有一部分孩子眨眼睛是抽动症的一个表现,需要专科的医生进行专业的检查来进一步确诊,才能够明确诊断是不是抽动症。
01:39
抽动症会导致智力下降吗
抽动症一般不会导致智力下降,因为抽动症仅为脑功能运动方面的障碍,表现出一部分肌群的异常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智力、认知部分无太多影响。但是,有的孩子会因抽动症产生异常心理,比如自卑、老眨眼睛且控制不住、焦虑,会合并以上情况,但不会影响智力水平,在抽动症的孩子内,一般不会出现该情况。抽动症都与遗传有关系,孩子抽动,父母也在眨眼睛、挤鼻子,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抽动症对于智力没有影响的,只是表现出来一些肌群异常的抽动动作,而且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
抽动症怎么治疗
抽治疗抽动症一般通过中医治疗、西药治疗、针灸治疗、家庭护理治疗。
儿童怎样预防抽动症
小儿抽动症是比较常发生的疾病,而如今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许多的家长都会认为抽动症并不是什么疾病,而是孩子比较贪玩罢了,这样的想法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健康,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那么,儿童怎样预防抽动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
专家解读抽动症危害
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患上了抽动症,但是很多家长对此病不重视,导致此病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专家说人们在了解抽动症的症状、病因等等相关知识的时候不要忘了,也要了解一下抽动症会带来的危害是什么,下面专家解读抽动症危害有什么。
什么是抽动症对患者的危害
我们身边有很多抽动症的患者,并且大多都是一些小孩子,专家说此病的发病率很高,尤其是容易发生在5-10岁的儿童男孩身上,临床表现为眨眼、挤眉、龇牙、做怪相、下肢抽动等,情绪紧张时加剧,重者影响学习、扰乱环境,那么抽动症对患者的危害是什么呢。
抽动症可以自愈吗
抽动症可以自愈。抽动症是不自主的行为动作,摇头、耸肩、眨眼、抽鼻子等动作,有时可缓解。但过一段时间,可能感冒或者其他刺激后,再次出现,中间有自我缓解时。也有病人到成年后,不再发作。临床治疗后几年都没有发作。至于以后是否还会复发就很难说。因为有些是在成年后没有再发作,也有一辈子都有的,如说肢体抽动,不自主相对比较刻板的动作,都可能有。临床上二十七、二十八岁还有不停发作的病人。建议家长或者本人第一坚持治疗。第二经常心理引导、心理引导或者心理治疗,然后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病诱发抽动症。
语音时长 02:11

2020-03-12

57826次收听

03:22
抽动症的危害有哪些
抽动症会导致孩子自卑、注意力不集中影响生活和学习,危害到正常的心理发育与智力发育。抽动症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行为性改变。一、周围的朋友或者家长、老师的不理解,歧视,或者周围环境的不和谐,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自卑,从而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二、抽动症的孩子多伴有多动。可能会对周围人的生活、学习造成干扰,引起矛盾。三、抽动症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四、抽动症的孩子可能会发生腹部抽动,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或者孩子的心理发育,甚至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03:16
引起抽动症的原因
抽动症可能和病毒感染、遗传、过敏、大脑的发育不同步,或者大脑神经递质的传递有关系。一般5到8岁的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的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发病人群,但近几年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小龄化,有些患儿3岁左右就开始出现症状,而且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诊断时要排除其他疾病,如脑炎、癫痫、咽炎、过敏、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引起抽动症状。中医认为抽动症和肝、心、脾有关系,所以中医治疗是从心、肝、脾入手,效果也不错。
抽动症治疗
抽动症的治疗主要分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比如说有些短暂性的抽动障碍,或者很轻微的抽动障碍,这种有部分可能会自愈,所以有时候不影响生活学习,可以暂时不以治疗,可能观察一段时间,或者从他的一些习惯,比如说有些从其他的父母关心方面多注意一下就行了。但是如果是它的持续发展,也是从部位出现了一些多部位的,时间也延长成了慢性的抽动症,或者出现了秽语综合征,或者是出现了其他的症状加重了,这种就需要正规的治疗了。抽动症治疗考虑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当中可能有些比如说盐酸硫必利或者氟哌啶醇加上安坦,或者是阿里派唑,或者有些用其他的一些药物,可乐定的贴剂等等。这些治疗的药物治疗,可能就是要注意一下,一般都是采用从小剂量开始,而且注意观察有没有副作用,还有的小孩可能用中药的治疗,再就是可能用综合性的物理,比如说神经反馈,生物反馈治疗等等。还有一些病人可能主要是要家长要树立信心,还要给患者要树立信心,不要有自卑的心理。因为有些大一点的孩子,之后他会出现一些心理性障碍,所以要注意一下心理的治疗,也就是说医生、患者、家长共同配合,来给孩子治好这个疾病。
语音时长 01:41

2019-07-03

66826次收听

儿童抽动症可以自愈吗
儿童抽动症对于像是短暂性的,也就是比较轻的一些症状,初发的有些病人,这种有一部分是不用药物治疗,它可以自愈。但是有部分病人,比如说有50%到70%的病人,通过药物治疗也是能够治愈的。有30%左右的病人,即使用药物治疗,它也不能够完全治愈,甚至有些发展到成人。治疗抽动症,它还有一种治疗抽动症状,以不抽动了,不发作的一些挤眼、皱鼻子的症状为目的的抽动,它可能有一部分人治愈了,但是有一部分还要注意一下心里的心理行为,因为在出现症状的时候,尤其是对大一点的儿童和青少年,他可能有些心理上留下一些阴影,所以这种病人除了抽动症状给它治愈以外,还从心理上给他来一个全方位的治疗,就是心理上的疏导,心理的治疗等等,这个要全面的治愈。
语音时长 01:53

2019-07-03

67760次收听

01:23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称抽动障碍,起源于儿童时期,有些患者是在青少年时期起病,是一种神经精神性疾病。抽动症表现是一种不自主的、快速的、反复的肌肉抽动。根据疾病的特点和病程,分为短暂性的抽动障碍和长期的抽动障碍。有些病人有慢性的抽动障碍,病人在慢性抽动障碍中,伴随喉部发生抽动障碍。还有病人属于多发性抽动症,除眼部抽动还有鼻子、嘴的抽动,甚至出现肩膀抽动的症状,被称为多发性抽动障碍。
腿抽筋是什么原因
腿部抽筋有可能是缺钙原因造成的,腿部抽筋也就是肌肉筋挛出现不自主的收缩,发作的时候疼痛感觉也非常明显,腿抽筋的原因还有缺钠,血液流通不畅,腿部过于寒冷,睡觉姿势不正确,运动强度过大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