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孩子老放屁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19-12-0253697次浏览

孩子老放屁,首先有可能是消化不良所引起的,建议多给宝宝喂水,少吃奶水;其次,有可能会使宝宝发生了肚子饿了的情况而导致的,需要及早喂养宝宝;最后,还有可能吃了一些高淀粉的食物了,比如脂肪类食物以及蛋白质食物。

现实生活之中,有一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总是老放屁。这种看到的治疗,给宝宝还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一个让家长们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那么,孩子老放屁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1、消化不良
  很多时候,孩子老放屁而且都是放臭屁或不断打嗝,闻着有酸臭味儿,这说明是孩子消化不良的表现。爸爸妈妈应该要在平常的时候的基础上减少奶量,多给孩子喂点开水,并且减少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的摄入;平常的时候吃过的米糊可以调的稀一些,且减少米糊的量,爸爸妈妈可以适当给孩子添加含双歧因子的葡萄糖,因为双歧因子在孩子胃肠道内可转换为双歧杆菌,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和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的作用。此乃孩子老放屁的一个理由。
  2、肚子饿了
  孩子老放屁也与肚子饿了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孩子老是放屁,断断续续不停地放屁,而且放的都是空屁,但没有什么臭味。这种情况多是孩子胃肠道排空后,因为饥饿导致的肠太多蠕动引起的。这个时候还常常能听到阵阵肠鸣音,咕噜咕噜的响,这种情况应该是孩子饿了,爸爸妈妈应该及时给孩子喂奶或者吃辅食。
  3、高淀粉食物
  吃了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有些时候候孩子老放屁,而且很多粪便,一般是孩子吃多了淀粉含量高的食物而导致,这时候爸爸妈妈应该减少淀粉含量高的食物的摄入,适当的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类的食物。此乃孩子老放屁的另一个不容易发现的理由。
  爸爸妈妈要留心观察孩子的生活、饮食习惯,找出孩子老放屁的真正理由,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倘若是消化不良,就让孩子的胃肠道休息一下,减少奶量和辅食的量;倘若是孩子饿了,那就及时给孩子喂奶或辅食;倘若是吃了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就应当减少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增加脂肪或蛋白质类的食物。

相关推荐

02:47
4岁小孩积食是什么症状
小孩积食通常会出现上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口气重等症状,起病多缓慢,病程长,症状可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家长需通过日常调理、使用药物等方式改善。日常建立良好的进餐规律,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治疗期间多吃易消化食物,药物治疗可使用儿童健脾药物薏芽健脾凝胶,其由七味药食同源的中药组方制成,健脾固本,可解决宝宝积食引起的口臭、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且该药是酸甜口感,孩子爱吃。
03:31
孩子一直吐怎么办
首先如果孩子一直吐,因喂养不当或受凉等因素引起,一般不太推荐给孩子进行止吐治疗,对孩子来说意义不大。如果孩子,一直吐或者非常频繁,剧烈呕吐时,也一定要注意保证孩子入量。如果孩子仍然能够经口,进行液体的入量,比如孩子能够正常喝水,这时即使是少量多次,也一定要保证孩子尽量地多喝水,避免脱水。如果孩子因为频繁呕吐,特别剧烈,大概在4到6小时左右,停止孩子的进食水,减少对孩子胃肠道刺激,尽量要保证孩子喝水,也就是禁食不禁水,多数情况下,孩子少量的喝水对孩子胃肠道刺激不会太大。但如果孩子因为呕吐,有非常明显脱水表现,同时又不能经口保证入量,需要带孩子去医院做静脉补液,保证孩子正常液体入量了。
小儿积食会引发肠套叠吗
小儿积食一般来说不会引起肠套叠,只是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肠套叠。那么多数的情况下,孩子积食会有一些腹腔脏器通通,有时候会有一些大便不通畅,或者有些孩子可能会有一些稀便。这种一般来说,通过这种适当的饮食调控,或者适当的增加一些运动,或者是按摩腹部,都可能得到缓解。但是有一些特别严重的积食以后,引起长时间的便秘,可能会加重孩子的这种肠道的一个过性的梗阻,也有可能会引发肠套叠的发生。相对来说,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多数的孩子其实一般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一些腹胀、口气比较重,孩子食欲不好、恶心或者是排气特别多,大便干燥或者大便酸臭等情况。一般通过一些饮食调控或者是一些药物干预都能够缓解的。
语音时长 01:03

2021-05-12

111324次收听

02:24
宝宝的舌苔又白又厚怎么办
一般宝宝如果出现又白又厚的舌苔,可能会存在着饮食停滞。宝宝可能见到胃脘部疼痛或腹胀,严重时打嗝带有酸腐味,可能有大便干燥或腹泻。对于轻的,可以节制饮食,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和青菜,少吃煎炸,或者吃一些山楂丸帮助缓解,也可以进行腹部按揉,还有捏脊。重的孩子可以吃一些小儿消食片、小儿化食丸、四磨汤口服液等。有一些孩子,是因为痰湿内蕴导致的,能够见到肚子胀、肚子疼,食欲不振、大便溏稀,会出现面色萎黄,容易疲劳,可以吃小儿健脾颗粒。
婴儿积食会严重呕吐吗
婴儿积食有可能会引起严重呕吐。婴儿如果经常吃的过多,就容易会导致积食,而积食会长时间处于胃胀状态,胃肠道的蠕动减慢,胃不能够及时排空,就会导致胃内容以长时间在胃内滞留,而且胃内容物会反复刺激咽喉部,导致宝宝严重呕吐。但是婴儿积食导致的呕吐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可能会在1~2天逐渐恢复,尤其是婴儿积食后,食欲下降,吃奶量减少,呕吐会逐渐减轻。如果婴儿呕吐严重,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例如急性胃肠炎,要及时带婴儿就诊治疗。
语音时长 01:01

2021-04-20

90157次收听

醒脾养儿颗粒会便秘吗
醒脾养儿颗粒在服用后通常不会导致便秘。醒脾养儿颗粒是应用而常用的中成药物,有醒脾开胃、固肠止泻、养血安神、调理脾气的作用,经常用于治疗儿童厌食、腹泻、便溏、食欲不振等。但如果醒脾养儿颗粒服用不当,也不排除可能会出现便秘的情况,例如新生儿本身就有轻微便秘,服用醒脾养儿颗粒不仅不能够缓解便秘症状,还有可能会导致便秘症状加重。如果目前新生儿有便秘的情况,要少量多次喂养,不要一次性让宝宝吃的过多,当便秘严重时需选择治疗便秘的药物。
语音时长 01:01

2021-04-20

77838次收听

婴儿积食可以喝粥吗
婴儿积食时通常情况下不可以喝浓稠的粥,可以喝清淡容易消化的稀粥。婴儿积食多是因为过度喂养,导致孩子的脾胃功能受到损伤所导致的,喝浓稠的粥有可能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对于积食病情的恢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稀粥通常不会增加胃肠道负担,不但可以补充婴儿所需的营养,而且也利于消化。婴儿在积食期间主要是不可以吃难以消化的食物,可以多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缓解积食的症状,比如多增加水果泥、蔬菜泥,或者是蔬菜汁等食物的摄入。
语音时长 01:03

2021-04-20

104955次收听

婴儿积食怎么办会拉绿色大便吗
婴儿积食之后可能会拉绿色大便,积食的症状表现有很多,部分孩子可能会出现大便有奶瓣的症状,同时还有可能会产生大便酸臭、颜色加深等各种反应。一般出现积食后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健脾化食的药物治疗,同时还可以配合使用益生菌类的药物来进行调理,都能够有效的缓解积食症状。平时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饮食,最好不要盲目添加过多的辅食,平时需要少吃多餐,保持均衡饮食,同时还需要多给孩子喝水,这样能够帮助消化,预防消化不良、积食等症状出现。
语音时长 01:02

2021-04-20

94193次收听

小儿脾胃不和有哪些症状
小儿脾胃不和有比较明显的症状,首先是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另外就是突然食量大增导致的肚子胀,所以这种情况应该及时的对症治疗,否则影响小孩子的生长发育,平时家长应该多给宝宝吃一些助于消化的食物,对于一些刺激脾胃的食物应该少吃。
孩子食欲不振怎么办
孩子食欲不振可以在饭前不要给孩子吃零食,然后也不要给孩子吃一些甜腻的食物。还可以给孩子吃一些山楂,饮食方面要清淡,多给孩子吃一些蔬菜,不要吃汉堡等食物。并且可以给孩子补锌,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两个月宝宝三天没拉大便怎么办
宝宝出现了便秘的症状后一定要及时的重视起来,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有效的将这个现象解决掉,调整肠胃,使用药物,宝妈调整自己的饮食都可以解决掉宝宝便秘这个现象,所以在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在这方面尽力注意后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宝宝便秘的情况出现。
宝宝干呕的原因
宝宝干呕的原因比较多,如果宝宝消化不好,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有宝宝肠胃肠道出现了感染,肠胃异常,就会有干呕的现象。喂奶的时候需要注意适量,如果是奶粉一定要注意比例,还需要给宝宝保暖,保护好宝宝的肠胃。如果干呕没有好转,那么一定要去医院的。
新生儿消化不良正常吗
新生儿消化不良正常,因为新生儿各项生理机能还处于发育阶段,所发挥的功能还不完善,消化能力较弱就常会引发出现不良的情况。常会出现吐奶的情况,一般通过控制新生儿的摄入量,改善其饮食习惯就可以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若是严重者需要服用益生菌类或者通过补充肠道消化酶来提高儿童的消化能力。
01:36
宝宝吃奶后打嗝怎么办
家长在喂奶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不要让孩子吃进去太多的气,同时在孩子喂完奶之后把他竖起来,方便把嗝拍出。如果小孩吃奶之后受凉,也可能出现频繁的打嗝,这时候可以用温暖的手或者其他的东西在宝宝的小肚子捂一捂,缓解他的这种打嗝的情况。宝宝吃奶之后很容易出现打嗝的情况,是因为在宝宝吃奶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吞咽动作,除了奶之外,可能会有空气进入到胃里面,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打嗝的情况。
01:56
孩子消化不良的表现
孩子消化不良的表现有肚子疼、恶心,甚至呕吐、腹泻。孩子由于消化不良来医院看病时,一般与昨天吃的食物类型或者吃的食物过量、过凉、过杂有关。冬天吃了太多过凉的食物,或者夏天喝了过多的冷饮,都会引起消化不良。小孩消化不良引起呕吐和腹泻,与肠炎、胃炎引起呕吐和腹泻有明显区别,比如消化不良后的呕吐、腹泻能自我缓解。所以,家长碰见小孩由于吃过多食物而引起恶心、呕吐,最好的办法就是控制饮食,尽量让孩子少吃东西,这样就可以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