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糖尿病可引起肾脏病变

发布时间:2020-08-2860441次浏览

 老年人往往是最容易患上糖尿病的人群,而且糖尿病还会引发很多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就是其中之一。

老年糖尿病肾病的症状表现:神经病性恶病质是老年人糖尿病常见的一种特殊并发症,表现为抑郁、体重明显下降、周围神经病变伴剧痛,可在持续1~2年后自然缓解。

此外,老年糖尿病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肩关节疼痛,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可有肩周关节疼痛伴中、重度关节活动受限。有时顽固的肩周关节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成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唯一临床表现。

引发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原因有:

高蛋白饮食回事糖尿病肾病的病因之一,其加剧糖尿病肾病的恶化。糖尿病人由于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而以高蛋白纤维食物供给为主。顾此失彼。致使蛋白分解产物及磷的负荷过度和积聚。进而加剧了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损害。

高血压的影响也会导致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病人由于脂质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等诸多原因。合并高血压者为数不少。这些病人中几乎都可见到尿微量蛋白。表明肾损害普遍。

此外,糖尿病肾病的病因还有高血糖,长期与过度的血糖增高。可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引起毛细血管基底膜损害。肾小球硬化和肾组织萎缩。

相关推荐

玉米须能不能降血糖
玉米须是一味中药,能利尿、泄热、平肝、利胆,其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降糖效果,喝玉米须泡的水,可以辅助降血糖。玉米须中含有皂甙、黄酮、生物碱,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玉米须中含有丰富的铬元素,铬元素对胰岛β细胞的分泌有一定改善作用,研究表明铬元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加强体内胰岛素的生物活性,而胰岛素是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此外玉米须中含有的皂甙、黄酮等物质,还能够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具有很好的抗氧化的能力,可以清除自由基,降低血糖的同时还能保护心脑血管,因为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往往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所以玉米须能够有效地预防糖尿病造成的一些心脑血管方面的并发症。玉米须降糖作用微弱,只对于血糖轻微升高的人群有一定保健作用,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作为一种食物的疗法,对于轻度血糖升高的人群,具有预防和保健的意义。但是如果已经伴有糖耐量受损的状态,甚至被确诊为糖尿病了,此时单纯地靠喝玉米须水来降低血糖是远远不够。胰岛素的分泌出现异常造成血糖代谢的障碍,需要使用降糖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格列吡嗪、阿卡波糖等药物进行,或者皮下注射使用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浓度。
语音时长 02:11

2021-12-30

53903次收听

03:08
糖耐2小时比1小时高怎么回事
糖耐量实验两小时比一小时的高,实际上是通常所见到的2型糖尿病的检查的结果,是由于患者的胰腺功能的下降,高峰的后移。对于2型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胰岛素的不足,会出现血糖的持续升高,甚至高峰后移到两到三个小时。这种情况会导致血糖的波动比较大,是出现这些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最主要的原因。所以,一旦发现血糖的异常以后,需要及时的到医院去就诊、检查,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给予相应的对症的治疗,使血糖波动减少,争取回到正常的范围。
女性患糖尿病能不能生宝宝
在我们平时,很多女性都会担心,自己本身就有糖尿病,能生孩子吗?这一问题困扰着很多女性,平时女性朋友出现疾病一定要积极的治疗,千万不要觉得调整饮食就可以治好,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还是要接受正规的治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专家的意见。
糖尿病人易吃哪些食品
很多的糖尿病病人,在自己得病以后不知道该如何调节饮食,总是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其实,只要我们选对饮食的方法,做到健康、科学的饮食,对我们是很有好处的。那么糖尿病人易吃哪些食品?下面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简单的讲解。
糖化白蛋白正常值
糖化白蛋白正常值是临床上用于观察判断血糖短期、中期变化的参考数值。
糖尿病用药有哪些
糖尿病用药要根据糖尿病的类型来确定。如果是1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胰岛功能衰竭,所以必须胰岛素治疗,不能口服降血糖的药物,只有补充胰岛素治疗才能够控制血糖。妊娠糖尿病,不能口服任何降血糖的药物,以免对胎儿发育造成影响,也必须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而且建议用人胰岛素来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口服药,或胰岛素治疗,口服药包括磺脲类促泌剂,主要是促进胰岛素分泌,老年人用磺脲类促泌剂有可能导致低血糖,磺脲类促泌剂主要包括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比嗪,格列喹酮,格列本脲,其中格列本脲降血糖的作用最强,很易发生低血糖;还有是双胍类,主要是二甲双胍,当然包括二甲双胍肠溶片和二甲双胍缓释片等;还有是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是阿卡波糖,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控制餐后血糖。
语音时长 01:41

2020-02-13

54676次收听

什么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一种以内脏功能失调为主的疾病,包括循环系统的功能,消化系统的功能,或性功能失调等出现的症状,多由于心理社会因素诱发人体出现部分功能暂时性的失调,神经内分泌功能出现相关改变,并不是组织器官出现的病变。植物神经能支配人体的各种脏器,当它出现紊乱时,可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有的人会胸闷憋气,心慌,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失眠,焦虑,抑郁,恐慌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往往和自主神经相关,有时还会存在内分泌的一些失调,会出现交感神经的相对亢奋的症状,会出现窒息的感觉、头晕、出汗、面部发红或者口干、吞咽困难、腹痛、阳痿、早泄等症状,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改善环境,减少刺激,进行心理疏导治疗。
语音时长 01:37

2020-02-12

57854次收听

糖尿病足是什么病
糖尿病足是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所致。糖尿病足属于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早期糖尿病足的症状可见足部皮肤发凉,小腿抽筋、出现夜间痛、静息痛、下垂痛,疼痛在行走时加重;足部皮肤干燥;足部感觉异常,如疼痛、麻木、怕冷或灼热感、针刺等;感觉迟钝,甚至正常感觉消失,疾病进展可发生脚趾坏疽,甚至下肢坏疽,截肢等。典型三大症状: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可以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常发生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男性多见。通过血糖监测、外周神经检查、外周血管彩超检查等,可以确诊。早期预防可以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
语音时长 01:28

2020-01-14

62743次收听

糖尿病可以治愈吗
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虽然多是后天因素引起的,但是一旦发病,通常无法治愈。
什么样的口干是糖尿病
糖尿病所导致的口干比较特殊,大多数的患者虽然觉得口干舌燥,可是喝了大量的水之后仍然无法缓解。再就是在没有喝水的情况下还是有大量的小便,而且排出来的小便含有大量的糖分,所以会出现粘脚现象,也会招蚂蚁。
糖尿病的原由
糖尿病病因非常复杂。糖尿病分为很多种: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各种类型的糖尿病发病机制不一样。主要包括基因和环境因素。基因顾名思义是基因出现突变,有单基因突变和多基因突变。基因造成糖尿病遗传背景。如果同时有环境因素加入,造成临床上糖尿病的表现。能量摄入过多,运动减少,是目前生活方式的特点,会造成糖尿病的发生。小孩子,特别是肥胖孩子,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指胰岛功能β细胞能分泌足量的胰岛素,但却不能发挥足够的效果。可能出现血糖代谢异常,从而出现糖尿病。所以糖尿病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遗传背景加上环境因素干预,可能造成很多人血糖代谢异常。即使没有基因背景,如果生活方式不科学、不合理,也会造成血糖代谢异常。
语音时长 01:43

2019-07-24

58751次收听

01:36
降糖药哪种好
现在常见的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肠促胰岛素,以及一些中成药,种类非常多。随着医学的发展,新药层出不穷,但是并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把所有的血糖问题完全解决。医生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包括胰岛功能、糖尿病的病程、年龄、当时的血糖情况以及经济状况等,再根据患者的具体发病机制,制定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如果发病机制是胰岛素缺乏,就应该胰岛素治疗为主。如果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就应该加用一些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所以治疗糖尿病,没有最好的药物,只有适合患者的药物。
01:38
胰岛素要天天打吗
胰岛素要不要天天打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胰岛素注射的适合人群主要是1型糖尿病患者,或者是2型糖尿病的中晚期。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的绝对缺乏,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每天注射胰岛素,他就不能够生存下去。2型糖尿病中晚期的患者由于病程的推进,胰岛功能比较差,他的血糖特别高,也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甚至配合一些口服药物,才能够把血糖控制好。对于新发病的糖尿病患者,或者短暂一段时期有高糖毒性的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之后,血糖逐步下降,可以把胰岛素停掉,甚至改成口服药物,并不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
02:03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如何引起的
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症”范畴,是上、中、下三消引起。一、上消在肺,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饮水后仍然口渴。喝得多属于肺热,肺燥有热出现口渴。肾气化功能失常,导致膀胱虚寒,水液代谢异常,导致小便多,水分从小便排除,全身水分减少,因此会口干口渴,喝再多水不起作用。二、糖尿病早期以燥热为主,5到10年糖尿病可出现阴虚燥热,之后出现气阴两虚,20年左右出现阴阳两虚;三、糖尿病20多年后,出现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各种并发症,引起淤血阻络。治疗上应该三焦兼顾,上、中、下焦,三消同治,辨证和辨病相结合。
02:23
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顾名思义是尿里的血糖增高,临床通常是查血里的血糖。血糖增高后会对血管造成炎性刺激,血液流到头部会出现脑梗塞,流到心脏会出现心肌缺血流到肠胃会出现胃轻瘫。流到四肢会出现手脚麻木。5到10年后才会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所以严格控制血糖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