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高度关注“血沉”、“C反应蛋白”这两指标

发布时间:2018-05-3054049次浏览

血沉是什么?C反应蛋白又是什么?作为外科医生的我们为什么也要时刻关注这两个生理生化指标呢?

血沉,是“红细胞沉降率”的俗称。血沉速度的快慢与血浆黏度,尤其与红细胞间的聚集力有关。红细胞间的聚集力大,血沉就快,反之就慢。因此,临床上常用血沉作为红细胞间聚集性的指标。可以反映身体内部的某些疾病。血沉升高主要反映身体的炎性或非炎性病变、类风湿等,或者有感染病灶的存在。

目前临床上有两种检查血沉的方法,魏氏法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方法:魏氏法:50岁:男性0~20mm/h,女性0~30mm/h;>85岁:男性0~30mm/h,女性0~42mm/h;儿童:0~10mm/h。

人类C反应蛋白是指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C反应蛋白可以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而起调理作用,从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关于C反应蛋白的研究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传统观点认为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的炎症标志物,但近十年的研究揭示了C反应蛋白直接参与了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并且是心血管疾病最强有力的预示因子与危险因子。

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疾病发作后数小时迅速升高,并有成倍增长之势。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

C反应蛋白与其它炎症因子也存在相关性:C反应蛋白与其它炎症因子如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和多形核白细胞等具有密切相关性。C反应蛋白与WBC存在正相关。在炎症反应中起着积极作用,如果一个患者手术前血沉和C反应蛋白都高,我们就要给它进行抗炎治疗,等着两个指标有好转的征象才能做手术。如果术后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特别是术后1周以后持续升高,那就提示有术后感染的可能,那就要积极抗感染,并做病原菌培养,以便指导使用正确的抗菌素控制感染。

血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升高以后降下来很慢,一般要三个月到半年才能降至正常。而C反应蛋白三到六周即可降至正常。

我们应该牢牢记着,特别是年轻医生,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也要有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互相交叉的思维,善于从患者各种检查的蛛丝马迹里判断病情变化,并且运用整体和综合的思维与判断去警惕杜绝各种并发症。

如果一个患者在手术前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都升高,我就会继续查有没有泌尿系感染、呼吸系统感染及其他隐匿性感染。

如果是高龄患者,其血沉值偏高有时也算正常,因为超过60岁特别是80岁以上,血沉都会快一些。特别是有类风湿疾病的患者,血沉可能都会快。但如果C反应蛋白也升高就要高度重视,必要时注意复查,直到确认体内炎性等疾病排除,作为骨科医生虽然风湿性关节炎致关节毁损的患者较多,但我们时刻关注这两个指标显得非常重要。

相关推荐

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偏高是什么原因
首先要知道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在出凝血检查里缩写为APTT,是反应内源性凝血途径的一个重要的筛查指标,偏高提示内源性凝血机能可能出现了异常的变化。检查测定的正常上限,如果延长三秒以上具有临床意义。内源性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最常见的原因还是血友病所造成的,会引起内源性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的延长。通过八因子含量的测定、八因子抗体的测定、八因子活动度的测定就可以诊断是否有血友病。如果是血友病引起的APTT延长,可以通过补充重组的八因子,有效的控制这个疾病。当然除了血友病之外,还有很多的药物,还有一些临床病理生理过程也会引起APTT的不同程度的延长。所以出现APTT延长,建议大家到血液科就诊。
语音时长 00:52

2021-12-30

60032次收听

小孩体检血小板偏高是什么原因
小孩体检血小板偏高,可能是生理性原因,也可能是病理性原因。生理性原因是比较多见的,体检时一般是空腹抽血进行化验,有时血液浓缩的问题,可能会造成血小板计数的轻度升高,但是其他血液学指标问题不大,这种情况不用担心,多喝水后血小板计数就正常了。另外孩子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比较快的阶段,炎热夏天喝水比较少或剧烈运动后水分蒸发比较多,也会引起血液浓缩,导致生理性的血小板增高,这些情况是不用进行治疗的,也没有必要担心。病理性的血小板增高,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来明确诊断。首先一些骨髓异常增生的疾病可能会发生在儿童身上,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很可能会导致血小板的增高。有些血液系统的病变具有家族遗传性,需要结合家族史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其次,如果孩子化验血常规前的几天,如果患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等也很可能继发血小板增高,抗感染治疗后血小板也会恢复到正常。再次,儿童患有川崎病的情况下,也会引起血小板计数的明显偏高,此时要进行住院治疗,一般是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此外可以使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必要时需要换血疗法。血小板偏高需要看变化幅度,只要没有超过正常值的两倍以上,一般都是生理性升高,此时多给孩子喝水,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等,一个月后复查,这种血小板的略微升高现象可能会自然消失了。如果血小板数量出现明显的增高,需要查找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语音时长 02:12

2021-12-30

66130次收听

02:09
血管太细什么原因
血管太细的原因应该是遗传因素为主,受到一些后天相关因素的影响。我们能够看到手背的血管,都是静脉血管,静脉点滴比较常用,往往女生的血管要比男生的血管细一些,这和基因有关系,和体内激素水平的不同也有关系;后天性因素的影响,对于改变血管的管径作用比较大的就是肌肉的发达程度,越运动的人肌肉弹性好,供血更加充沛,所以这个部位的血管的弹性也好,血管相对也会变粗一些。所以说血管的粗细和先天性因素、后天性因素等都有密切关系,先天性因素也就是所谓的遗传因素,每个人的血管走行、粗细都具有差异性。此外后天性因素和体育锻炼、体力劳动等方面有关系,如果长期缺乏这种体能的锻炼,使肌肉逐渐萎缩,需氧量减少,从而导致回流血管静脉也会逐渐变细。我们在体表能够看到的青色血管就是静脉,静脉粗细和一个人的生理状态相适应的,并不是疾病导致的,一般是不需要治疗的。如果说身体内的深静脉或者大动脉出现了明显变细,如冠状动脉变细、颈内动脉变细,通过彩超检查或者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可以被发现,这种情况的血管变细是疾病造成的,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造成的脂质沉积,造成大动脉内形成了粥样斑块,会影响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这些血管太细的情况就需要尽早进行溶栓治疗或者安放支架扩充血管,防止引起心肌梗塞、脑梗死等。
02:41
血清β2-微球蛋白偏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血清β2-微球蛋白是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量球蛋白,极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之后被近曲小管细胞重吸收和降解,不再返流入血,血清β2-微球蛋白的参考值范围是1.0~2.6μg/L,如果血清中β2-微球蛋白浓度高,可能是β2-微球蛋白产生过多或者β2-微球蛋白排泄途径发生障碍。第一,血清β2-微球蛋白产生过多,最常见的就是肿瘤性的疾病,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分泌产生过多的β2-微球蛋白,进行外周血检查就会出现β2-微球蛋白浓度过高的情况。尤其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β2-微球蛋白显著升高,是该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β2-微球蛋白升高的幅度越大,代表着病情越严重、预后不良。第二,β2-微球蛋白排泄障碍,可以见于肾功能损害性病变。主要是因为近端肾小管对血清β2-微球蛋白的重吸收能力下降,所以造成β2-微球蛋白的排泄减少,可以见于高血压肾病、痛风性肾病、糖尿病肾病、先天性肾小管功能缺陷、药物性肾损伤、各类肾炎终末期等。β2微球蛋白是判定肾功能损伤的一个比较敏感的指标。对于肾脏疾病的患者,即使肾功能正常、尿蛋白阴性,在进行肾功能早期损害检查时,也可以发现尿的β2-微球蛋白偏高。
01:34
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偏高怎么回事
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在出凝血检查里缩写为APTT,是反应内源性凝血途径的一个重要的筛查指标,它的偏高提示内源性凝血机能可能出现了异常的变化,检查测定的正常上限,如果延长三秒以上具有临床意义。内源性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最常见的原因是血友病造成的。通过八因子含量、八因子抗体、八因子活动度的测定,可以诊断是否有血友病。如果是血友病引起的APTT延长,可以通过补充重组的八因子,有效的控制疾病。此外,还有很多的药物和一些临床病理生理过程,也会引起APTT的不同程度的延长。出现APTT延长,建议大家到血液科就诊。
02:53
尿检白细胞和红细胞高是什么原因
尿常规的检测中,经常会看到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增多,若病人有尿频、尿急、尿痛的感染相关症状,一般考虑病人存在泌尿系感染,需要给与抗感染治疗。一些女同志尿频、尿急、尿痛的反应并不明显,依然要考虑白细胞和红细胞增多是不是泌尿系感染的问题。机器做检测的时候经常会把细胞识别错误,很多时候会把上皮细胞,留尿的器皿中的一些细菌或其它杂质误认为白细胞,所以病人在做检测的时候要把标本留好,需要病人留取中段的尿。镜检下白细胞和红细胞依然都存在,考虑肾脏问题、肾小球问题。
03:07
正常人的白细胞是多少
正常成人白细胞的正常范围数值为4到10×10^9/L。正常人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还有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发生问题,反映出来的是细菌感染还有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反映的更多是病毒感染。单核细胞比例绝对值持续超过1.0×10^9/L,考虑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嗜酸细胞在过敏或皮疹,或是湿疹疾病的时候,可以出现轻度升高。如果增多比例较高,且持续时间很长,要考虑慢性嗜酸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细胞增多或者是同时有嗜酸细胞增多,考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父亲是AB型血母亲是B型血孩子是哪种血型
父亲是AB型血,母亲是B型血,一般按照血型的遗传规律,他们所生的孩子可能有的血型是A型、B型和AB型三种血型,不可能出现的血型是O型。控制ABO血型的遗传基因位于第九条染色体上,该位点上有A、B和O三个等位基因,其中A和B基因为显性基因,O基因为隐性基因。根据凝集原AB,分别把血型分为A、B、AB、O型4种血。红细胞上面只有凝集原A为A型血,其中血清当中有抗B凝激素;红细胞上面只有凝集原B为B型血,其血清当中有抗A凝集素;红细胞上面AB两种凝集素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当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面AB两种凝集源皆没有的就是O型血,其血清当中有抗A抗B凝集素。对于AB型血的父亲与B型血的母亲,他们的孩子应该是A型血、B型血、AB型血,但是不可能出现O型血。所以通过血型的检查,就能判断出他们所生的孩子可能是什么血型,也能判断出他们生的孩子不可能是什么样的血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只要献过血的或者是查看过疾病的都能知道自己的血型,这样也就能知道孩子大概是什么血型了。
语音时长 02:28

2021-07-09

75592次收听

是什么原因引起nk偏高
人体出现NK细胞偏高,有可能是一些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性疾病,以及支原体等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引起人体内NK细胞偏高。血液系统疾病,比如白血病和淋巴瘤等,也会引起NK细胞升高。免疫缺陷性疾病,比如艾滋病等。因为人体的NK细胞是一种自然杀死细胞,主要参与人体的一些免疫反应。所以,如果人体出现与感染有关的疾病或者肿瘤性疾病等,都会引起NK细胞升高。发现NK细胞升高后,需要积极配合医生做进一步检查,确诊患有哪种疾病。确诊后尽早对症治疗。
语音时长 01:12

2021-05-20

87453次收听

嗜酸粒细胞14算严重吗
嗜酸性粒细胞14,属于异常情况,高于正常值范围比较多,所以比较严重。正常情况下,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正常值范围是0.4-8。14已经超出正常值范围,所以属于异常。有可能是因为身体发生了过敏性疾病,或者感染某种寄生虫,引起了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出现的症状。需要配合医生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判断后,做进一步检查,确诊是因为过敏性疾病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还是因为身体感染某种寄生虫引起。确诊后,积极配合医生,针对具体病因,对症药物治疗,改善症状。
语音时长 01:05

2021-05-20

82445次收听

新生儿血象正常值
新生儿血象正常值是临床上判断新生儿疾病、诊断病情的参考数值。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血常规是去医院时常常要检查的一个项目,是通过对血液的检查,并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来的出疾病诊断结果,如果各项细胞的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基本上患者的健康问题不大,如果各项指标存在异常,通常可诊断病人有感染,贫血,或者其他血液疾病。
血沉高应该怎么办
出现血沉高的症状,首先要控制体重。控制体重可以防止血沉持续上升,而且也可以预防其他并发症。血沉偏高的时候要避免饮酒,最好直接戒酒。血沉高有可能是原发病引起的,因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在做血液检查的时候有一项是血沉,很多人都不了解血沉是什么,血沉偏高,一般暗示了身体内可能有某些疾病。但是很多人都不了解血沉偏高有什么
什么是平均红细胞体积
人体内的每一部分都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红细胞,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医学上通过平均红细胞体积这一指标,诊断和治疗各种贫血病。一般可以通过平均红细胞体积这个值的高低,来分析人体的病情,可见平均红细胞体积具有很大意义的。
患者出现什么不适表现需要到血液与肿瘤科就诊
血液系统疾病:是指发生于造血系统的疾病。骨髓、肝脾淋巴结属于造血器官。骨髓:内有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肝脾:肝脾也有造血功能(而且脾肿大尚有破坏血小板作用),骨髓造血功能下降时(如骨髓纤维化)肝脾代偿性造血引起肝脾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