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面肌痉挛可以自愈吗

发布时间:2018-08-2459019次浏览

面肌痉挛不可以自愈。得了面肌痉挛,首先要到正规的大医院神经外科去进行诊断和检查,确诊为面肌痉挛后,然后再根据病因去选择治疗的方法。目前治疗面肌痉挛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微血管减压术,就是在显微镜下找到压迫神经根的血管来解除压迫,这样便可治愈。

面肌痉挛是不会自愈的,患者不治疗的话,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面瘫的危险,面肌痉挛需要去医院治疗,常规的治疗只能控制病情,不能真正治好,可以采用药物维持,微血管减压术等方法,当今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治疗效果非常好。部分患者病情发展较慢,但也不会自愈。

LHS014+中国<a href=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林洪生+什么是淋巴瘤.jpg"/>

面肌痉挛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疾病,一般来讲不会自行好转或自愈。但不排除有部分患者在某段时间内如心情较好时,面肌痉挛的发作会明显减轻,但往往在过一段时间后又会重新回到原来的程度。 绝大部分面肌痉挛患者长期不治疗病情不会自行缓解,少数患者可因长期不治疗出现病侧面肌无力、萎缩,及舌前2/3味觉丧失。这部分患者可因患侧的面肌麻痹而自行停止抽搐。
  面肌痉挛目前是不会自愈的,并且需要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否则任其发展只会加重面部抽动的发展,而保守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和面神经阻滞治疗,目前常用的口服药物主要是卡马西平,能够有效的减轻抽搐。但是无法彻底治愈,目前面肌痉挛根治的唯一办法就是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想要靠自己恢复的话是没什么希望,还应及早的接受治疗。面肌痉挛又被习惯叫为面抽,表现为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发作性反复性不随意收缩。据统计,这种病在人群中患病率占到万分之六,行走在大街上时稍加注意就可能发现这种患者。这种病多在成年后起病,40-60岁之间发病者最多,从性别比例上看女性颇多。

相关推荐

面肌痉挛手术后耳朵响是怎么回事
面肌痉挛手术之后,患者出现耳鸣的症状,通常是由于在手术的过程中听觉神经缺血损伤所导致的。由于面神经和听神经是临近的,所以在进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听神经受到损伤,从而使患者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一些现象,这种情况在术后是比较常见的。大多数患者在术后2~3个月左右,通过服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及可以逐渐的恢复,但是有些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听神经受损严重,恢复时间可能会有所延长,甚至会难以恢复。建议患者进行面肌痉挛手术,应当尽量选择大型正规医院,这类医院医生技术水平较高,可以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语音时长 01:06

2021-01-26

111648次收听

面肌痉挛可以自愈吗
面肌痉挛是不会自愈的。面肌痉挛属于进展性的疾病,如果不进行相关治疗,随着时间推移病情通常是会不断加重的,而不是减轻,更不会自愈。所以患者患有面肌痉挛后,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相关治疗,虽然该疾病属于良性疾病,并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过于严重的影响,但是会对患者日常生活以及社交都造成一定影响,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抑郁等一些现象。目前面肌痉挛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注射肉毒素以及手术进行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可以彻底治愈该疾病,并且治愈的有效率能够达到95%左右,复发率也是非常低的。建议患者可以结合医生建议以及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
语音时长 01:10

2021-01-26

110959次收听

治疗面肌痉挛办法
现代用治疗面肌痉挛办法,至迟不晚于60年代中期。在1965年有人试用皮内针法获效。70年代,又作了进一步探索,如采用深刺久留针法,只针健侧不针患侧的缪刺法等,我们使用穴位注射于抽搐最明显之处,亦有一定效果。但总的来说实践还是较少,且以内部报道文章居多。
面肌痉挛很严重吗
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常常有患者家属问面肌痉挛很严重吗?任何疾病不受到重视都是严重的,眼睑跳动经过一段时间病灶形成,发展成为面肌痉挛,严重的连带颈部,除此之外还有以下的并发症:
面肌痉挛患者如何自我按摩
提起面肌痉挛的治疗,除了采取必要的药物治疗外,患者的正确的自我按摩也很重要。轮刮眼睑、提上唇肌、指擦鼻翼、下唇方肌、掌揉颊车、地仓穴、点捻四白穴,都可以对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肌痉挛失眠的关系是怎样的
面肌痉挛失眠的关系是怎样的?工作压力大、经常失眠与焦虑,导致不少年轻白领频发面肌痉挛,这不禁引发大家的思考,以往中老年人是面肌痉挛的多发群体,而如今却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失眠是诱发年轻人面肌痉挛的重要因素,那么为什么失眠会导致面部痉挛。
颈椎病会引起面肌痉挛吗
颈椎病会引起面肌痉挛吗,我们都知道面瘫这种疾病,治愈难度是非常的大的,因为其最大的问题就处在会让患者们有后遗症的,而对于面瘫的后遗症,其的治疗难度是远远的大于面瘫的治疗的
02:58
面肌痉挛应该做什么检查去诊断
面肌痉挛的诊断是不困难的,专业医师根据患者的病史、发病情况、既往史做初步的判断,再当面观察患者有没有面肌的痉挛,比如眼皮的跳动、口角的抽动等等,还可以做诱发的实验,比如给患者一定的刺激,诱发面肌肉的痉挛发作,还可以做肌电图的检查、影像学的检查,排除桥小脑角的病变等等。这些影像学、当面观察的、病史的等等一系列的检查做完以后,基本上就可以确诊面肌痉挛。患者的面肌的痉挛的发作时,及时就诊,经各种各样的治疗以后,是比较容易控制的,面肌痉挛也没有什么其它的更多的后遗症,也没有什么其它的合并症,医学发达的今天,对于病情应是比较容易诊断和治疗的。
01:49
面肌痉挛是怎么引起的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是非常清楚。现在基于一个假说,面神经受到和它在大脑里发出的位置,即脑干的位置受到和它伴行的血管的压迫,所引起神经的外膜发生退行性改变,造成神经异常放电,表现为一侧面部的抽搐。面神经和血管时刻在一起,但是面肌痉挛发作时断时续,当患者受到有一定的特发因素,比如紧张、兴奋性比较高的时候,它发作明显,如果患者休息良好,此时发病频率要减缓。所以有关面肌痉挛的机理还不能完全解释这种病的发病过程。
面肌痉挛有哪些症状
面肌痉挛的症状是一侧面部肌肉的不随意阵发性抽搐。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播散至口轮匝肌和面部的表情肌,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的、不规律的抽搐。初起时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钟,之后逐渐延长可达数分钟或者更长,而间歇时间逐渐缩短,抽搐频繁且加重。病人可感到心烦意乱,影响学习和工作。面肌痉挛可以根据强度进行分级:一级、外部刺激可以引起闭眼增多或者面肌的轻度颤动;二级、眼睑、面肌的自发性的轻微颤动,没有功能障碍;三级、痉挛比较明显,有轻微的功能障碍;四级、有严重的痉挛和功能障碍,有时候不能睁眼,无法看书,影响学习和生活。
语音时长 01:32

2018-09-29

54539次收听

面肌痉挛该如何处理
面肌痉挛可通过口服药物治疗、肉毒素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处理。一、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神经营养药物,比如甲钴胺,此外还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二、肉毒素注射治疗,肉毒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面肌痉挛,一般一次注射疗效可维持数月,但是多次、反复注射有可能产生耐药性,甚至有的患者可能造成人为面瘫。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最常采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语音时长 01:34

2018-09-29

67782次收听

哪三大原因会诱发面肌痉挛
引起面肌痉挛的常见原因可能是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面神经瘫痪、肿瘤压迫。1、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引起,常见血管包括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等。2、由于面神经瘫痪引起面肌痉挛,面瘫恢复后,可出现继发患侧面肌痉挛。可能因为神经脱髓鞘病理改变还没有恢复正常,仍存在髓鞘脱失,从而由面神经传导泛化引起。3、肿瘤,比如胆脂瘤、听神经瘤、脑膜瘤等等,压迫面神经根部引起。
语音时长 01:08

2018-09-29

66025次收听

01:33
眼皮跳面肌痉挛是怎么回事
如果眼皮跳一直存在,并且逐渐有向口角蔓延的趋势,有可能就是患了面肌痉挛,建议到正规的医院进行专业治疗。偶尔出现的眼皮跳和睡眠不足、精神紧张有关,短期内眼皮跳一般可以自行消失,大可不必紧张。面肌痉挛是面神经所支配的一侧面部肌肉的阵发性抽搐。一般也是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扩散到面部的表情肌和口角。
02:11
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与机制是什么
绝大多数面肌痉挛发病原因是由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引起,部分是由于面神经瘫痪引起,少数是由桥小脑角区的肿瘤,如胆脂瘤、脑膜瘤、听神经瘤等引起。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血管因素,大概80%到90%的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根部存在血管压迫。最常见的原因血管包括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和椎动脉等。其次,面瘫之后的面肌痉挛,是面瘫之后,面神经的髓鞘病理改变尚未完全恢复,面神经的传导容易泛化引起。桥小脑角区的一些占位性病变,如肿瘤也可以引起面肌痉挛。其常见的原因可能是肿瘤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也可能肿瘤引起了血管移位从而造成面神经的根部压迫。此外面神经的脱髓鞘病变和多发性硬化等也有可能引起面肌痉挛。
01:47
如何预防面肌痉挛
目前,还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可以对面肌痉挛的情况进行预防。对于面肌痉挛的预防,首先需要查找导致患者出现面肌痉挛的病因,比如有一些患者是由于肿瘤、肿囊以及脑部的一些疾病所导致的面肌痉挛。患者可以通过积极的预防这些疾病,及时治疗这些疾病,就可以比较好的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而对于病因不清楚的面肌痉挛患者,这种情况下,患者一般需要长期反复注射肉毒素,或者是做微血管减压术。作为面肌痉挛的患者,平常需要避免空调直吹面部,患者要防止脸部受到恶性的刺激,要尽量多做按摩,避免面肌痉挛的发生。对于面肌痉挛的患者,在生活以及饮食上,并没有特殊的要求,但是,可以注意避免会诱发或者是加重症状的因素,比如疲劳、紧张以及激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