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憋不住尿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0-12-1029035次浏览

有些人总有一种憋不尿的感觉,只要有尿意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上厕所,否则就有可能尿裤子;还有些人在咳嗽、大笑、打喷嚏的时候,尿液会不受控制的流出来,可能是由于泌尿系统感染、膀胱容积缩小等导致的。

一、憋不住尿的原因

1.泌尿系统感染

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时,比如患有膀胱炎,尿道炎,会让膀胱粘膜变得特别的敏感,尿意中枢会一直处在兴奋的状态中,只要一有尿液,排尿的肌肉就会收缩,让人有迫不及待想排尿的感觉。

2.膀胱容积缩小

正常情况下,人们的膀胱中出现300-400毫升的尿液之后,才会让人有尿意,但是如果出现了膀胱结石,会导致膀胱的容积减少;患有盆腔肿瘤、前列腺癌等疾病时,肿块对膀胱压迫,也会导致膀胱的容量减少。这时候往往会让人在尿量并不多的时候出现尿急的症状。

3.脊髓病变

如果出现了脊髓损伤、病变,中枢神经对尿液的控制就会失灵,这时候就会有憋不住尿的症状出现。

4.精神因素

有些人有尿急症状,但是并没有器质性病变,只是因为精神过于紧张,导致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失灵,出现憋不住尿的感觉。

患者平时要注意多运动,合理饮食,积极的进行减肥,还要注意戒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尿失禁的缓解有一定的帮助。

相关推荐

02:39
尿检中的PH值是什么意思
尿检中的PH值指的是尿液的酸碱度,反映的是肾脏调节体液酸碱平衡的能力,PH值可以增高或降低。第一,尿道PH值降低。表明尿液偏酸,见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痛风、糖尿病等疾病,会导致尿液当中排出的酸性物质增加。第二,尿液PH升高。表明尿液偏碱性,一般见于患者有频繁的呕吐、胃酸丢失过多,服用一些药物,比如像重碳酸盐等。另外,有尿路感染时,由于细菌的作用,也可能会导致尿PH值升高。患者如果有肺部的疾病,出现过度的呼吸,导致呼吸性的碱中毒,尿液也会呈碱性。正常人的尿的PH值是4.6~8.0,所以,如果偏离了正常范围,需要到医院来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02:51
男性尿味大、难闻是什么原因
男性尿味大、难闻的原因:第一,饮食不规律。长期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经常喝酒、抽烟等,平时喝水较少,进入体内的食物无法被完全吸收,就会转化成各种各样的物质,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第二,尿路感染。由于细菌在尿路当中大量繁殖,将尿液中的尿素分解成其他的代谢产物,产生臭味。严重感染时,细菌本身也会产生代谢产物,也会造成难闻的尿味。第三,如果食用蛋白含量高的食物,经过人体消化以后,会形成很多的尿氨、尿素,随着尿液排出体外,也会有难闻的气味。此外,其它疾病也可以导致,如老年男性的前列腺增生,如果膀胱内有大量残余尿的时候,尿液当中会发生细菌过度、大量滋生、繁殖,出现感染,气味变得比较浓、比较重。
02:28
下面痛老想上厕所怎么回事
下面痛老想上厕所一般就是泌尿系感染所致。临床上有尿频、尿急、尿痛这样的尿路刺激三联症。尿痛和尿频的原因是由于各种原因对膀胱和尿道造成异常的刺激,所以感受到疼痛和想上厕所的感觉。尿痛和尿频在临床上综合起来讲都称为膀胱刺激症状,临床最常见的就是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包括急性膀胱炎、慢性膀胱炎、急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尿道炎等,这些炎症都是由于整个尿路系统有细菌侵蚀,造成了局部的炎症,炎症体现在排尿的时候,及时去医院做尿常规的检查。
02:56
小便有泡沫正常吗
小便有泡沫可能是一个正常生理现象,也有可能是某种疾病所导致的。生理状况是尿液从人体排出时,撞击到地上或者其他容器上都会产生飞沫,一般大小不等,而且很快消失,属于正常现象。常见的肾炎、肾病或者糖尿病等,导致尿蛋白明显增多,分解产生大量破碎的泡沫。尿糖也是一样,尿糖增加时通过细菌分解作用,或者本身分解的作用产生泡沫。还有如果尿路感染,尿液中存在大量细菌,分解尿液中的某些成分,产生气体形成气泡,需要及时治疗。
尿道口分泌黄色分泌物
尿道口如果分泌黄色分泌物,基本是一种异常表现,主要是因化脓性感染,或是普通细菌感染、淋球菌感染以及支原体感染引起,一般建议连续治疗,否则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的情况,还会影响到家人的健康。
老年人尿路感染饮食
尿路感染吃什么?这是值得大家把握的,因为尿路感染影响患者的健康,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折磨,想要避免疾病危害的发生,大家需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正确的治疗疾病才能够抵制疾病危害的发生,那么尿路感染吃什么呢?
尿路感染治愈率是多少
尿路感染治愈率是多少?尿路感染只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感染,只要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抗炎治疗结合物理疗法综合治疗,平时自己注意多喝水,勤换衣物等是可以痊愈的。
尿道刺痛白沫怎么回事
如果患者出现尿道刺痛,并且出现泡沫或者是白色一样的泡沫等症状,有可能是尿道感染或者是泌尿系疾病的发生。在这期间还是要建议患者到医院查一个血常规或者是尿常规,是否存在感染的可能。单纯的炎症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最可怕的就是泌尿系的肿瘤。如果患者出现这种情况,建议还是到医院积极的治疗和处理,因为最好是找到病因,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这种症状。如果患者经常得出现这种情况,还是要积极的治疗和控制。如果这种症状持续存在不缓解,还是要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在饮食上还是要清淡饮食,特别是不要喝酒,因为这样会加重病情。如果患者出现疼痛,并伴有肉眼血尿的情况,还是要积极治疗,这要是做一个膀胱镜检查,因为如果明确病因才能确定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
语音时长 01:17

2020-02-10

66790次收听

女性尿路感染能自愈吗
女性尿路感染症状极轻的能自愈,可以通过多饮水,多代谢来恢复。症状明显的感染大多不能自愈,需应用药物治疗后方可缓解。尿路感染是细菌进入泌尿系统生长繁殖,导致炎症发生的一种疾病。尿路感染根据感染部位分为上尿路感染、下尿路感染。根据两次感染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孤立或散发性感染和复发性感染,后者又可分为再感染和细菌持续存在,细菌持续存在也称为复发。根据感染发作时的尿路症状又可分为单纯性尿路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以及尿脓毒血症。尿路感染常发于女性,尤其多发于性生活活跃期及绝经后的女性,不同类型的尿路感染治疗方案不一样,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一般做尿路细菌培养加药敏实验,选择敏感药物来治疗,效果才好。
语音时长 01:28

2020-01-07

54512次收听

什么是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主要原因是导尿时间长就容易大量的细菌附着在导尿管上,进而导致尿路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其实指留置导尿管后出现尿路感染的情况,膀胱以及尿液是无菌的环境,留置导尿管的过程当中,导尿管是从尿道外口向膀胱插入的,当插导尿管的过程中可能会携带部分细菌,进入到膀胱中进而引发尿路感染。其次,导尿管本身是异物,它并不是人体所有的正常组织,细菌就很容易附着在导尿管上,而不容易被尿液带走。如果出现尿路感染,治疗建议在化验尿培养找微生物过程中,同时做药敏试验看药物对哪种抗生素敏感,选择药物敏感的抗生素,用量足,疗程要够。
语音时长 01:29

2020-01-07

54030次收听

治疗尿路感染的药有哪些
尿路感染轻症患者可以使用消炎类型药物治疗,急性患者需要使用高效抗生素类型药品治疗。尿路感染患者前期需要进行尿液或者分泌物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确定病情,然后根据轻重类型选择治疗用药方法。轻症状病例,可采用喹诺酮类药物、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需要抗菌药物,还需同时处理其他潜在性疾病,若有必要还需营养支持治疗。非淋性尿道炎建议四环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淋球菌性尿道炎建议大观霉素或者头孢类广谱抗生素治疗。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治疗建议采用三日疗法治疗,即口服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或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治疗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14天。
语音时长 01:27

2020-01-07

61187次收听

尿道刺痛怎么办
尿道刺痛属于一种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淋病治疗以青霉素类药物为主。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治疗主要以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药物为主。生殖器疱疹治疗以抗病毒为主。尖锐湿疣治疗以抗病毒药物外用和口服综合治疗。梅毒治疗以长效青霉素为主。一、淋病:由淋球菌引起一种性传播疾病。二、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由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引起一种性传播疾病。治疗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引起早泄、附睾炎、男性不育、前列腺炎等。三、生殖器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引起一种性病,传染性极强,大多数人可复发。四、尖锐湿疣:由人乳头瘤病毒,包括有多种亚型,如HPV1、2、6、11、16、18、31、33及35型等引起一种性病。五、梅毒: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一种性病。
语音时长 01:15

2019-12-30

53878次收听

02:27
女性尿路感染几天能好
女性尿路感染几天能好,与用药时间长短,病因、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单纯的下尿路感染3到7天左右恢复。尿路感染,首先需要调节生活方式,比如多喝水,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劳累。如果是单纯的下尿路感染,多为膀胱炎,需要口服沙星类的喹诺酮类药物,或头孢类的抗生素3到7天。反复复发的膀胱炎,需要做细菌培养,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需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尿常规结果决定用药时间。如果是上尿路感染,一般是肾盂肾炎引起的,初期治疗应用输入抗生素,治疗期间评估病情的变化,局部症状控制后,逐步改为口服药物治疗。
尿液有泡沫怎么办
尿液有泡沫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这个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尿液的情况,如果泡沫很快消失一般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一直存在,就应该到医院检查,看看是否患了疾病,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尿多是怎么回事
尿多说的专业的一点其实就是多尿,这种情况就是指一天的尿量超过了一定的量。绝大部分人会过于惊慌,引起这种的情况也有很多种,不仅是生理上的原因,比如怀孕、喝水多等,也有可能是一些疾病导致的,比如糖尿病、内分泌功能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