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周辉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小孩出现饿到抽搐的现象,可能与低血糖、高热惊厥、癫痫或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有关。这些情况都需要家长高度重视,并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以明确具体原因和采取针对性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1、低血糖
如果孩子长时间没有进食,血糖水平可能会下降,导致大脑供能不足,从而引发抽搐。这种情况通常在及时进食后症状会缓解。家长平时要注意让孩子规律进餐,特别是早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避免因为过度饥饿引发不适。同时,可为孩子准备一些健康的小零食,以应对突发性的饥饿感。
2、高热惊厥
孩子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感染病毒或细菌时容易因发烧导致高热惊厥。此时抽搐往往伴随全身肌肉紧张、意识障碍和口唇发紫等症状。这种情况需要立刻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或其他针对性治疗。如果孩子有高热惊厥病史,家长应随身备好退热药,出现发烧时要尽快采取降温措施。
3、癫痫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作时神经细胞会异常放电,可能表现为全身抽搐。如果孩子被诊断为癫痫,需严格遵医嘱服用抗癫痫药物,例如卡马西平片,并定期复查以调整药物剂量。家长在发作时应保持冷静,避免孩子因抽搐受伤,同时要记录发作时长和具体表现,以便医生评估病情。
4、电解质紊乱
饮食不当、呕吐或腹泻等原因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比如低钠血症或低钾血症。这会干扰神经和肌肉的正常信号传导,进而引发抽搐。如果孩子近期有腹泻或呕吐病史,并伴随抽搐,应及时前往医院,可能需要补充电解质溶液,例如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缓解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牛奶和鸡蛋等,同时培养孩子规律饮食的习惯。若孩子出现类似症状,一定不要自行判断,应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确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