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周辉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被蚊子叮咬后,可能会感染登革热病毒,这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的叮咬传播,感染后常见症状包括高热、全身肌肉酸痛和皮疹等。了解感染途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注意事项,有助于有效预防和应对登革热。
1、感染途径:登革热病毒通常存在于伊蚊的唾液腺中。当伊蚊叮咬人时,含有病毒的唾液会被注入人体内,从而导致感染。这就好比蚊子在给你“打针”,而这针头里带着病毒。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2、临床表现:感染登革热后,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平均7-10天。患者可能会经历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不适,还可能出现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休克或出血倾向。想象一下,身体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压迫,令人疲惫不堪。
3、治疗措施: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片或利巴韦林颗粒。如果体温超过38.5℃,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或对乙酰氨基酚片。就像给身体一个“降温器”,帮助减轻不适。
4、注意事项:为了预防登革热,日常生活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时穿长衣长裤,并使用驱蚊水或蚊帐,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饮食上要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如苹果和西红柿,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想象这些水果和蔬菜是身体的“保护伞”,帮助提升免疫力。
登革热虽然可怕,但通过了解其传播途径和症状,以及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完全可以有效应对。保持警惕,做好防蚊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个蚊虫肆虐的季节里,保持健康,远离疾病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