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静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主任医师
登革热病毒是一种属于黄病毒科的单股正链RNA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它在蚊体内的增殖方式是无囊膜的核内复制。当病毒颗粒进入蚊体后,它们会在细胞质中形成多聚核糖体,并以负链RNA为模板进行逆转录,随后合成双链RNA,再经过剪接、加帽和包膜等步骤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了解病毒的增殖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1、感染过程:当登革热病毒侵入人体时,首先会在局部淋巴结或脾脏中增殖。随后,病毒会通过血流扩散到全身各处,并在肝、肾、脾、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继续增殖。这种扩散机制使得登革热在人体内快速传播,并引发一系列症状。
2、排毒机制:病毒在宿主体内增殖后,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形成循环型的病毒感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循环中的病毒可能再次进入淋巴结或脾脏中增殖,并再次释放到血液中,形成新的循环周期。这种循环机制解释了为什么在临床上可以观察到两次发病高峰。
3、传播途径: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病毒在叮咬人之前需要先在蚊子体内增殖一段时间。由于登革热病毒对温度敏感,温度较低时不易存活,而较高的气温则有利于病毒的繁殖与传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登革热在热带地区更为常见。
4、其他传播方式:除了蚊虫叮咬,登革热病毒还可以通过接触传播,比如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水源。如果孕妇感染了登革热病毒,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或死胎的发生,因此孕妇需要特别注意防护。
登革热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休克。及时就医是关键,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蚊虫叮咬是防止登革热传播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登革热高发的季节和地区。通过了解登革热病毒的增殖和传播方式,我们可以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