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蚊虫叮咬传播。病毒进入人体后,会优先在局部淋巴结中增殖,接着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病毒血症,同时对多个器官和组织产生影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脾脏和肾脏等。患者常表现出发热、皮疹、肌肉疼痛、关节痛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和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登革热的发病机制
1、病毒感染与复制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侵入人体后,会首先进入单核巨噬细胞,这些细胞成为病毒复制的重要场所。病毒在细胞内完成复制并释放出新的病毒颗粒后,会进一步感染其他细胞。这个过程不仅导致感染细胞的病变,还触发体内的炎症反应,使感染扩散。
2、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登革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反应过度,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引发严重的组织损伤和出血表现。这种免疫反应的过度活跃也是登革热加重的关键原因。
3、多器官的参与
登革病毒不仅影响血液循环系统,还可能侵犯其他器官。例如,肝脏损伤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脾脏肿大可能增加脆弱性,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甚至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这些多器官的受累使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更加复杂。
登革热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目前以对症支持为主。发热、肌肉疼痛可使用退热药物和止痛药物缓解症状,同时需要通过补液治疗维持电解质平衡,预防和纠正脱水。严重患者需要在医院进行密切监测,尤其是可能引发休克的病例。
在预防方面,最重要的是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建议大家采取以下措施:
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应尽快就医,早期诊断和干预有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科学的治疗,登革热的危害是可以显著降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