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官网

名医视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哺乳期怎么预防乳腺炎

发布时间:2019-08-2866317次播放

视频内容:

哺乳期预防乳腺炎需要定期排空乳汁;避免乳头破裂、注意乳头保护;及时使用生理盐水清理乳头,保证清洁卫生。
1、如果是由于乳汁淤积引起,患者应该定期排空乳汁,比如喂完孩子后没有喝完的乳汁需要及时吸出,因为乳汁淤积后继发细菌感染的几率就会增高。
2、如果是继发的细菌感染引起的乳腺炎,细菌通常位于体外,但细菌可以通过乳头或者乳孔发生逆行感染,所以如果患者有乳头皲裂,就需要及时处理,尤其是喂完奶后一定不要把乳汁涂在乳头上,或者是在乳头涂抹特殊药物。
3、建议患者用清洁的生理盐水清洁乳头,在喂奶前后清洁乳头可以避免逆行的细菌感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乳头会不会越吸越大越黑
年轻的女孩成为了妈妈之后,会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哺乳,而且目前大家的共识,包括专家的共识,是哺乳的时间应该尽量的延长,最好在一年半到两年之间,或者是更长一些,这样对婴儿的成长也会大有裨益。因为母乳的乳汁当中,有很多营养成分和免疫因子,既给宝宝提供了营养,又能够让宝宝抵抗各种疾病的入侵。对妈妈来说,长时间的哺乳也可以降低乳腺炎,特别是减少乳腺癌的风险。所以建议产后的妈妈,尽可能的延长哺乳时间。但是也有相关的问题出现,如果乳汁过多或者是婴儿长时间的哺乳,也会造成乳头刺激性的增大,而且慢慢会有色素沉着,乳头也会从粉红色变成暗红色。其实从生理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完全正常的现象,不必太多担心。但是总有一些过度爱美,过度爱漂亮的年轻妈妈,不接受自己的乳头变大和变黑,这个时候,可以建议患者做相应乳房整形的小手术。当然我个人觉得,从健康的角度是没有必要做的,但是从医美的角度来看,患者自身的要求,也是整形外科医生追求的方向。可以做相关的一个小整形手术,把乳头缩小,把这些变黑的乳头通过技术的方法,让它恢复之前的粉红色。
语音时长 02:24

2021-11-05

72414次收听

乳腺炎危害性解析
乳腺炎是大家并不陌生的一种疾病,此病多发于哺乳期的女性,它不但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损害,还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巨大压力,乳腺炎患者在确诊后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免引发严重的后果,下面小编简单来介绍一下乳腺炎危害性解析是什么?
乳腺炎预防的关键
许多人都受到了乳腺炎疾病的影响,这种疾病出现以后,不仅会影响到女性的乳房健康,使女性出现乳房疼痛的感觉,也会对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伤害,因此女性在生活中应该及时的预防乳腺炎,那么,下面小编简单介绍一下乳腺炎预防的关键方法是什么?
02:39
乳腺炎有哪些症状
乳腺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的红肿热痛、高烧、头疼、恶心、呕吐、全身酸痛、包块等症状。乳腺炎主要有两种,一类是哺乳期乳腺炎由积乳引发,另一类是非哺乳期的乳腺炎。哺乳期的乳腺炎也就是急性乳腺炎,是因为乳汁排泌不畅时外部细菌通过乳头破损处侵入到乳汁淤积处,从而产生急性感染,这是非常紧急的炎症性改变,主要表现是局部的红、肿、热、痛。有的病人还会有全身性的症状,如高烧,最高可以在三十八度五以上。然而发烧严重时,可以引起全身的症状,如头疼、恶心、呕吐、全身酸痛等,这时患者一定要尽快到医院就诊。另一种乳腺炎就是非哺乳期的乳腺炎,这种乳腺炎主要表现为包块。
02:30
乳腺炎发烧怎么退
乳腺炎患者可以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降温,有些女性如果不能进行药物治疗,可以通过酒精擦浴或者腋下夹冰袋进行物理降温。乳腺炎的原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常伴有的症状是发烧。有的患者发烧的体温可能比较高,严重时高达三十八度五。退烧可以使用非甾体类的抗炎药降低患者的体温。因为体温一旦升上去,会出现很多的症状,如全身关节疼痛、头痛,甚至产生胃肠道的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如果患者对体温比较敏感甚至可以出现更严重的症状。一旦患者出现非常高的体温,要及时的进行降温治疗。
怎么预防产后急性乳腺炎
预防产后急性乳腺炎保证乳房里面所有导管引流通畅、保证乳头局部清洁和预防婴儿对乳头的破坏。急性乳腺炎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哺乳期,形成原因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乳房里面的导管有堵塞,导致乳汁引流不通畅。另一个原因就是细菌进到乳汁里面,淤积的乳汁里不断繁殖,形成了乳腺炎。产后急性乳腺炎的预防,从这两个方面来预防。一个方面就是要保证乳房里面所有导管引流通畅。刚刚产后就是有经验的女性,有经验的按摩师或者自己的母亲长辈做乳房的按摩,保证乳房里面的导管顺畅,防止乳汁在里面淤积,这大量的工作,由她的家人来做,做乳房的按摩。另一方面,预防不让细菌进去,保证乳头局部清洁,清水洗就够了。注意预防婴儿对乳头的破坏,长牙齿之后把乳头咬破了,咬破的伤口是造成乳腺炎形成重要的原因。
语音时长 01:46

2019-12-10

66317次收听

02:16
哺乳期乳腺炎的症状有哪些
乳腺炎绝大多数的乳腺炎都发生在哺乳期。哺乳期的乳腺炎是由于乳房里面的乳汁引流不通畅,导管堵塞造成的乳汁引流不通畅。第二个原因就是细菌要进去,细菌会通过乳头进去的。再一个就是乳头乳晕被新生儿咬破了,顺着伤口进去造成的乳腺里面的细菌不断繁殖就形成了炎症。乳腺的炎症表现基本上是几种,表现为红肿、痛、热、还发热、体温发烧。这都是她的表现,这些表现综合形成的乳腺炎。当然乳腺炎有程度不同,有的比较轻,她的表现得不那么全,也比较轻。有的比较重,所有的表现都存在。所以乳腺炎的表现多种多样,根据她的病情的不同,表现的轻重也不一样。大多数的乳腺炎需要抗生素治疗,有的严重的可能需要手术切开引流。
乳腺炎热敷好还是冷敷好
其实对于临床的处理,无论是热敷或者冷敷,并没有对病情会有太大的改善。对于临床的干预处理,比如,大剂量的抗生素的使用,中药的口服以及中药的外敷,会对患者的病情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理论上,做热敷会增加局部的炎症的可能性,而冷敷是降低局部炎症的一种办法,但是这两种办法在临床中并不是强烈的推荐,也不建议患有急性乳腺炎的母亲自己做热敷或者冷敷的治疗,还是建议要去正规的大医院乳腺外科,或者就是北京比较强的一些中医院来做处理和治疗,正规医院的处理,治疗是比较好的,比所谓的冷敷或者热敷效果更好。
语音时长 01:05

2019-12-09

47504次收听

乳腺炎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乳腺炎的饮食禁忌包括不能喝酒,不能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具有催乳效果的食物,也不能吃海腥河鲜类食物以及高脂肪类食物,另外就是不能吃热性食物以及各种油炸食物。
乳腺炎症状
乳腺炎属于炎症类疾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红、肿、热、痛,一般有两到三个以上症状者,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医生触诊,或者是其它的影像学手段来进一步评估。其中红指的就是发生炎症部位的局部皮肤呈现为紫红色,或者是粉红色的一种改变,皮肤颜色明显有改变。而肿是摸上去的一种肿胀感,或者局部的肿胀不适感,以及就是一个触诊可及的肿块。热就是局部的皮肤发生炎症,局部的皮肤摸上去要比周围的皮肤或者对侧正常皮肤的皮温感觉要高,摸上去会有点烫,就像发烧的感觉。痛就是自发的疼痛,或者是触摸炎症部位的时候,有明显加重的刺痛感或者压痛感。
语音时长 01:37

2019-08-28

61541次收听

02:17
乳腺炎会反复吗
细菌感染性乳腺炎,控制好局部条件,可以避免再次发生。肉芽肿性乳腺炎,或者与特殊感染相关,会反复发作。乳腺炎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变,或者因为特殊的病理原因,比如肉芽肿的形成或者结核感染引起。细菌感染性乳腺炎一般只需要患者控制好局部条件,比如哺乳期乳腺炎需要排空乳汁、清洁乳头,就可以避免再次发生。但如果是肉芽肿性乳腺炎,或者特殊感染,如结核引起的乳腺炎,通常与局部环境、个人体质、以及特殊感染相关,这种情况的乳腺炎会反复发作,尤其是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率会更高。所以,乳腺炎患者确诊后应该及时就医。
急性乳腺炎是什么
急性乳腺炎也是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炎主要多见于初产妇,主要是因为积乳而产生。积乳产生的原因很多:一、导管不太通畅,比较多见的是因为乳头畸形导致产妇很难将乳汁排空。二、在哺乳期没有一个很好的哺乳习惯,没有将乳汁排空造成积乳。三、感染。感染的原因有:乳头皮肤产生乳疮或者是小孩用牙咬所造成的创伤,再或者是小孩经常含乳头时造成乳头的积乳,为细菌感染形成了很好的培养基。以上原因都会造成局部感染,导致细菌侵入到乳腺产生积乳。在积乳产生的前提下,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所产生的急性感染称之为急性乳腺炎。
语音时长 01:27

2019-08-08

59631次收听

乳腺炎吃什么药
乳腺炎这个病,多指的是产后3-4周这段时间,出现的一种化脓性炎症,如果是哺乳期间发生急性乳腺炎,这时候可以选择药物控制的方式来治疗。比如,可以使用回乳药,要停止受伤那一侧继续母乳,可以用吸乳器来吸乳汁。其次,可以选择全身应用抗生素来治疗,第三,部分中药对于治疗乳腺炎有帮助。
01:45
乳腺炎脓肿形成阶段怎么处理
对于乳腺炎患者形成脓肿的情况,有很多的治疗方法。比如在超声的引导下,可以进行反复穿刺,利用多次的穿刺,来进行脓液的引流。患有乳腺炎的病人,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治疗,对于患者的创伤小,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也比较小。对于乳腺炎患者形成脓肿的情况,标准的处理方式是进行手术。通过切开脓肿,将脓液放出。但是,这种方法创口较大,可以使哺乳期的女性,无法继续哺乳。急性乳腺炎到脓肿形成的阶段,就需要及时切开引流。切口的大小和位置以保证出脓通畅为原则。乳房脓肿最好不要等待自行破溃,因为脓腔常为多发或者此起彼伏,自溃的破口不能彻底引流。如果高热可以配合输液,使用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建议不要哺乳。
新生儿怎么会有乳腺炎
新生儿期发生的乳腺急性化脓性感染。临床上比较多见,可单侧或双侧发病,以单侧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