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官网

语音答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心跳40-50之间正常吗

发布时间:2021-12-3083379次收听

语音内容:

如果心跳在40次/分到50次/分之间,有生理性因素,可以见于正常人。当然,也可以出现病理性因素,可以在一些患病人群中见到。
正常健康的成年人心跳是规则的。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当心脏在收缩的时候,左心室就会把动脉血泵到主动脉及其分支,给重要脏器供血、供氧,而目前的临床研究显示,正常健康的成年人正常的心跳范围,为60次/分到100次/分之间,大部分人的心跳在70次/分左右是比较理想的范围。如果心跳在40次到50次/分之间,通常会被认为是心动过缓。
心动过缓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果正常人出现心动过缓,常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率范围就会在40次/分到50次/分之间。如果是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正常的健康的人群,如果是运动员、士兵、建筑工人,由于他们长期从事体力活动,就会经常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情况。因为他们每一次心跳泵血的量就会比正常人偏多,每一次心跳就可以满足自身的供血,所以他们的心跳一般会出现偏慢的情况,在40次/分到50次/分之间,这属于正常现象。
如果是因为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而引起的心动过缓,这属于病理性因素,患者会出现眼前发黑,甚至是晕厥的情况,这属于病理性的心动过缓,就需要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起搏器植入手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03:51
睡觉时心跳很快睡不着觉是怎么回事
正常人的心跳是在60-100次/分钟之间。正常的心跳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是没有任何感觉的。但是有些人睡觉的时候就会出现心跳加速,而且慌得睡不着觉,原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心跳加快。生理性的心跳加快,和日常生活不注意有直接的关系,通过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心跳加快就能够缓解,或不再发生。长期睡眠的心跳加快,一般和病理因素有关,需要到医院做一下心电图等检查,确诊是否心律失常、早搏还是心动过速,或甲亢等,通过相应的治疗之后,晚上心跳加快的现象就会消失。
01:25
心悸会自愈吗
心悸是病人自我感觉的症状,可以表现为心率增快或减慢,也可能只是一种自我感觉的症状,所以说心计是否能治愈,还要结合其临床检查情况来判断,最好做个心电图或者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查,看看有没有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早波等等。如果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发现心律失常,且是劳累,情绪不佳,睡眠不好,饮咖啡等因素有关,通过自我调整生活方式,心悸可以自然而然的愈合缓解。如果是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话,频繁发作心悸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去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心律不齐和心律失常一样吗
心律失常和心律不齐不同,心律失常的概念更加广泛,是一个统称。两者存在交叉性,心律不齐只是其中的一种。首先心律不齐这都是患者心跳过快或者过慢,超过正常范围,常见于精神紧绷、失眠、剧烈运动、饮浓茶咖啡的人群。对于心律异常的患者来讲,需要进行心电图检测来明确具体疾病类型是否存在病理性意义,大多数患者属于生理性现象,无需特殊治疗。其次,心律失常是所有出现异常心律的统称,除了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之外,还包括有交界性早搏、传导阻滞、室上速、房颤等。
语音时长 01:02

2021-04-22

61355次收听

心跳慢的人有危险吗
心跳慢的人存在一定的危险。一般来讲,正常人的心跳在冷静的情况下控制在每分钟60次到100次之间。其中身体健硕的年轻人以及运动员相对来讲,心跳较为缓慢,平均每分钟60次,但并无特殊症状。如果通过检测发现每分钟的心率低于40次,并且患者出现明显的头晕乏力、眼睛发黑、昏厥的现象,建议患者及时去做进一步检查。导致心跳过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有颅内病变、甲状腺功能减退、体内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如果不及时就诊,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脑供血不足、昏厥甚至猝死。
语音时长 01:00

2021-04-22

102859次收听

心律失常有哪些临床表现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第一胸闷、心悸、心慌,这主要是由于心律失常导致心跳的频率和节律发生了变化引起的。第二是头晕乏力,头晕是由于脑部的缺血引起的,乏力是身体其他部位缺血引起的。因为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全身各个脏器的供水的减少。第三是气促,是由于心律失常导致脉搏输出量减少,从而使组织缺血缺氧,可以引起呼吸频率的增加,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所以会出现的气促的症状。同时心律失常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说猝死,室颤的病人会导致猝死。还有就是心衰、心肌缺血、血栓塞、最典型的是房颤,就会导致脑栓塞。
语音时长 01:15

2021-01-15

92793次收听

定期检查有助判断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定期检查是早期发现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有助于采取针对性治疗。
心律失常如何护理
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护理的过程当中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去进行引导,首先是一般护理在展示健康指导,还有一个就是饮食上的注意事项,一般来说只要能够保证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位,患者就能够得到非常好的休息以及恢复。
心律失常如何检查出来
心律失常发生后,主要会造成病人产生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包括心慌,有时觉得突然好像心脏噗噔一下,跳出来,患者出现这种感应到心血管内科门诊进行及时就医。就医的过程中,心律失常的检查还是比较简单的,通过心电图的检查或专科医生再进行听诊,或摸脉搏的情况下均可能发现。发现后给病人做心电图,即可明确病人心律失常的类型。根据病人心律失常的类型,做心电图明确后还可以做24小时动态的心率监测,也就是所谓Holter,现在有更长时间的心率监测,从总体上判断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根据类型的不同以及发生频率的不同,医生应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首先选择的治疗方法就是药物调整,在药物调整作用有限的情况下,也有其他的方法救治心律失常。
语音时长 01:30

2020-03-20

53830次收听

心率失常的药物有哪些
治疗心律失常比较常用的一类药物就是钠通道阻滞剂,这一类药物主要分为了三类,患者可根据自身的病情进行选择。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也能够治疗心律失常,也可以治疗其他的心血管治疗。除此之外,心律失常还可以应用钾通道阻滞剂以及钙通道阻滞剂进行治疗。
心率过缓是怎么回事
心率过缓指的是每分钟心率在50次以下,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生理性或病理性原因所造成的,其中生理性原因包括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压迫眼球等等;病理性原因包括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张力提高和窦房结功能改变等等,无论是哪种原因所引起的心率过缓,都需要及时的调理。
心律失常症状
心律失常症状,包括心悸、心慌气短甚至是胸闷等。建议及早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治疗。经常会有患者拿着他的普通心电图检查,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报告进行咨询,通过报告显示他确实可以诊断为心律失常。这部分心律失常的患者,在临床上经常会有一系列的症状,最常见症状患者会有心悸、心慌、气短甚至胸闷的症状,以上的这四种症状都是心律失常患者最常见临床表现,自己会突然感觉心跳的不规律,这个时候可能出现了早搏,甚至短暂的房性心动过速,甚至有频发的室早等情况,但医生不能够仅仅根据他的临床症状,来确定早搏的发生来源以及性质。如果有心慌、气短、心悸这种心律不齐的感受,一定建议大家到正规的专科门诊,心血管的门诊去就诊,医生会根据情况安排普通心电图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通过普通心电图,可以看到患者即刻的心电示波情况。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以看到患者一天当中24小时他的心率情况,可以看到总的心搏、有多少次房性的早搏、室性的早搏,可以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报告来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频次,甚至是这种早搏的来源等。
语音时长 01:53

2020-02-27

62526次收听

02:43
心律失常吃什么药
如果是中老年人判定为射频消融手术效果不好的,可以通过药物来进行干预,具体的治疗办法、药物干预的措施不尽相同,要根据患者早搏发生的位置、早搏的来源、早搏的频次来决定,所以不能够一概而论。根治心律失常要通过普通心电图检查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明确患者心律失常的性质、频次,以及可以通过早搏的波形,如果是年轻人早期出现心脏早搏,可以通过射频消融等手术的办法根治。如果诊断为心律失常,甚至是明确诊断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一定要去专科医院就诊听从医生的专业的指导。
01:43
心律失常的护理
心律失常的护理依据病例类型主要规律服药护理、随诊检查、日常饮食睡眠护理等:1、已诊断为心律失常的,需服用一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2、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包括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了解存在的危险因素,并且进行一些相关干预。3、日常的家庭常规护理包括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避免饮用浓茶或饮酒、咖啡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的食物。4、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焦虑、抑郁方面的情绪出现。
心律失常如何用药
药品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方法,心律失常的患者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分析,有的话就不需要使用药物的方法来处理,有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全面考虑使用一些药物来改善当前的症状和控制病情的持续发展。
01:46
窦性心率不齐是什么意思
窦性心率,是所有正常人的心率。心跳最开始是从窦房结发出的冲动,引起整个心脏收缩,产生一次心跳,称为窦性心率。所以窦性心率是正常起搏点、窦房结发起的心率。如果不是窦性心率,那就是异常心率。异常心率包括房颤、房扑、房早、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等。如果窦性心率不齐,也可以分为生理性窦性心率不齐和病理性窦性心率不齐。青少年往往会有窦性心率不齐,成人以后一般的窦性心率比较匀齐。如果出现窦性心率不齐,过缓或过速的情况,一定要鉴别是否有潜在的身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