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引起的便后持续疼痛是由于肛管裂口刺激神经及肌肉痉挛所致,缓解疼痛可通过改善大便习惯、药物治疗、Sitz浴(温水坐浴)等方式,根据情况还可以选择手术治疗。针对不同原因采取合适的措施尤为重要。
1、缓解大便时的刺激
肛裂疼痛的根本原因在于便时摩擦撕裂,因此调整排便习惯是首要步骤。如果大便坚硬或排便习惯不规律,会加重裂口的损伤和疼痛。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能软化粪便并减少排便压力。
保持水分摄入:每日喝足至少1.5至2升水,湿润身体并帮助形成较为柔软的大便。
使用便软剂:如乳果糖口服液或聚乙二醇,可有效软化大便,减轻排便时的痛感,需根据医生建议服用。
2、消炎镇痛药物
药物治疗主要是帮助缓解局部炎症和疼痛,同时促进裂口愈合。以下是常用治疗措施:
局部止痛膏:硝酸甘油软膏可减缓肛门括约肌痉挛,降低疼痛和压力,同时促进裂口血液循环,有助愈合。
抗菌消炎药膏:配合使用抗菌成分的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可防止二次感染。
坐浴冲洗止痛:在温水中加入适量高锰酸钾或麦麸盐进行温水坐浴,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有助于缓解炎症及改善血液循环。
3、改善肛门护理
长期疼痛可能与肛裂部位反复感染有关,因此保持局部卫生非常重要。
定期清洗:便后用温水清洗括约肌区域,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湿巾,以免加重不适。
更换排便姿势:使用蹲便器或脚踏调整姿势,可减轻排便时的压力减少裂口加重。
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导致肛门压力增加,疼痛可能加剧。久坐时可选择附加缓冲坐垫。
4、手术治疗(严重肛裂时考虑)
若经过上述处理后,肛裂超过6-8周未愈合,或疼痛严重影响生活,需考虑手术。
侧位内括约肌切开术(LIS):是治疗慢性肛裂的黄金标准,有助于缓解括约肌痉挛,达到止痛及痊愈效果。
裂创修复术:直接针对裂口进行手术修复,适用于伴随复杂裂口的患者。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用于减缓括约肌痉挛,适合轻度肛裂患者,创伤小,相对安全。
肛裂便后疼痛需要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裂口恶化。平时应注重肛门健康,养成规律排便习惯、避免便秘,从而减少肛裂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果经过家庭护理或药物治疗后疼痛仍未缓解,建议尽早就医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