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内陷的症状包括耳闷、听力下降、偶尔耳鸣,严重时可能出现耳痛或头晕,部分患者甚至合并中耳积液,应尽早明确病因及治疗方案。
鼓膜内陷通常由多种原因引起,首要因素是耳道或中耳腔压力失衡,最常见为急性或慢性鼻炎和鼻窦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咽鼓管功能障碍。遗传因素虽少见,但某些咽鼓管解剖结构异常会增加患病风险。环境因素如坐飞机、潜水或快速上升、高海拔地区活动等压力骤变,也可能导致中耳负压过高,使鼓膜内陷。生理因素如过度用力擤鼻、频繁咳嗽可能短暂性诱发。若存在外伤,典型例子是耳朵受风吹、耳道外伤等,也可促发病变。另外,耳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如分泌性中耳炎也可能引起鼓膜内陷。
为缓解鼓膜内陷,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药物治疗中,鼻腔减充血剂(如呋麻滴鼻液)可以舒缓咽鼓管水肿,连用不超过一周;抗炎药(如阿莫西林、罗红霉素)适用于伴感染者;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有助缓解过敏引起的阻塞。物理方法包括咽鼓管功能训练,如捏鼻鼓气法、吞咽动作或多次打哈欠,帮助恢复耳压平衡。若上述方法无效,医生可能建议考虑鼓膜穿刺术或鼓膜置管术。日常护理中注意鼻腔通气,避免使用棉棒清理耳道,远离噪音环境,以减轻症状反复。
听力下降或耳痛加重时,务必立即就医接受专业评价,以防延误治疗导致中耳炎或永久性听力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