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处理原则为迅速止血、纠正休克、明确病因并对症治疗。
1、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占大多数病例。当子宫在分娩后无法有效收缩时,子宫内的血管无法闭合,导致大量出血。
处理方法:
药物治疗:注射催产素、卡贝缩宫素或麦角新碱等药物以增强子宫收缩。
物理刺激:按摩子宫底部,帮助促进子宫收缩。如果效果不佳,可使用双手压迫子宫等方法。
手术措施:若出血量较大且难以控制,可进行动脉结扎术,甚至子宫切除术。
2、产道损伤造成的出血
在分娩过程中,产道(如宫颈、阴道或会阴)撕裂等损伤可导致持续性出血,特别是分娩时间过长或胎儿较大时更容易发生。
处理方法:
及时缝合:在初步诊断出损伤后,立即进行缝合止血。
评估损伤程度:确保未遗漏深度或隐蔽伤口。必要时,通过手术修补大面积撕裂。
3、胎盘因素引起的出血
胎盘滞留、胎盘植入或胎盘早剥会导致产后子宫内残留组织,干扰子宫收缩,引发大出血。
处理方法:
手动清宫:通过徒手剥除胎盘或组织残留。
药物辅助:扩张宫颈并配合药物清除残留物。
手术介入:严重的胎盘植入可能需要子宫切除术。
4、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
一些孕产妇本身存在凝血系统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或因羊水栓塞等致急性凝血功能紊乱,也可能造成无法止住的出血。
处理方法:
输注血液制品:补充血浆、血小板等以改善凝血功能。
抗纤溶治疗:应用抗纤溶药物如氨甲环酸止血。
查明原因: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凝血障碍类型,选择针对性治疗。
早期预防和精准治疗是降低产后出血风险的重要步骤,建议准妈妈按时产检并分娩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及早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