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铁元素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或铁丢失过多引起的。这是一种常见的营养性贫血,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慢性失血或某些疾病相关,需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饮食中铁摄入不足
缺铁性贫血大多源于长期摄入含铁不足的食物,特别是经常食用谷物而忽视富含铁质的动物性食品的人群。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低,而动物性食物如红肉、肝脏、瘦肉等含有的血红素铁更易被人体吸收。长期素食或不注重饮食多样性的人,易因缺乏铁而贫血。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改善饮食结构,增加含铁食物摄入,同时可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西红柿)以帮助铁的吸收。
2、吸收障碍导致的缺铁
某些疾病会干扰铁的吸收,例如慢性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胃炎、克罗恩病或乳糜泻)。手术切除胃肠道部分也会影响铁的吸收能力。这些情况下,即使饮食中铁的含量充足,仍然可能因吸收不良而贫血。对于因疾病导致的铁吸收障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剂(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并结合治疗基础疾病以改善吸收情况。
3、慢性失血所致的铁过度流失
经常大量失血会引起铁的流失超过补充速度,常见于女性的月经过多、产后失血,或因胃肠道出血导致的隐性失血(如消化性溃疡、痔疮、肿瘤)。这种情况需通过明确失血来源,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调整月经周期、治疗胃肠道疾病甚至手术止血。同时,配合补充铁剂和营养以改善症状。
4、特定人群的特殊需求增加
儿童、青少年快速生长期需要更多铁以满足血液和组织需求;妊娠期的女性由于胎儿生长需要也容易缺铁。这些人群如未及时通过饮食或铁剂补充,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此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铁制剂,同时通过均衡膳食提高铁的来源。
缺铁性贫血通常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铁流失等密切相关,建议从饮食调整、药物补铁以及治疗基础疾病三方面同步进行干预。如有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因并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