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虽然本身并不是一种致命疾病,但长期不治疗可能会增加胃腺癌的风险,这是因为胆汁反流造成的慢性炎症和黏膜损伤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胆汁反流会导致胃黏膜暴露于胆盐和胰酶,这些成分会刺激胃壁细胞,引发慢性炎症,伴随细胞增生异常。这种长期、持续的炎症过程可能造成胃黏膜的不典型增生,进一步发展为胃腺癌。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致病机制包括遗传、胃肠解剖或功能异常、外部危险因素等综合作用。胃入口或出口部位的括约肌功能薄弱、胃切除术后幽门功能障碍等都会引发胆汁反流,遗传因素使部分人更加易感;饮食中高脂肪、高盐以及摄入烟酒等外界因素也会增加此病风险。病理上的表现主要是胃黏膜的糜烂、溃疡,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发展为胃黏膜萎缩或肠上皮化生。
为了降低胆汁反流性胃炎导致癌变的可能性,第一步是早期诊断与治疗。药物治疗包括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以及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严重患者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以选择抗反流手术(如胃肠吻合术)。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高脂肪、高盐和刺激性食物,多餐少量,养成规律就餐习惯,同时戒烟戒酒,提高睡眠质素,睡前避免进食。定期胃镜检查能够及时发现胃黏膜的异常变化,尤其是高危人群,如有家族疾病史或长期患有胆汁反流相关症状者,建议至少每年一次胃镜筛查。
如果患者已经发现胃部不适症状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应尽快前往医院咨询消化科医生,通过胃镜、病理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及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