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由血液凝块(血栓)堵塞肺部动脉引起的,这些凝块通常源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特别是下肢静脉。
从遗传角度来看,某些人可能因为遗传性血液凝固障碍(如因子Ⅴ莱登突变)容易形成血栓。从环境因素来看,久坐不动(如长时间乘飞机或卧床)、手术后恢复期、怀孕或服用激素避孕药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从生理因素来看,肥胖、高龄、吸烟、缺乏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变差并增加患病几率。意外创伤、骨折或手术容易导致血管损伤,诱发血栓形成。病理状态下,癌症、心脏病、感染等疾病也可能引发血栓,进一步导致肺栓塞。重视诱因并及早预防,可有效降低该病发生率。
一旦确诊肺栓塞,治疗需迅速展开。使用抗凝药物是主要手段,包括肝素(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Rivaroxaban)。在危急情况下可能需要溶栓药(如尿激酶、阿替普酶)快速溶解血栓。某些严重病例,医生可能建议手术取栓(肺动脉血栓切除术)或在静脉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避免新血栓进入肺部。日常饮食也需注意,如适当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鱼类、粗粮、深色蔬菜,尽量减少高脂肪和油炸食品。
为预防肺栓塞,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尤为重要。定期锻炼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尤其是久坐人群,更需每小时起身活动一次。长途旅行时注意穿着弹力袜以减少静脉压力,并多喝水,避免脱水。肥胖者应积极减重,高风险人群则应定期体检,监测血液指标及静脉健康,及时干预潜在疾病。如果出现突发呼吸困难、胸痛或咯血,应立即就医以防止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