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多由细菌病毒感染、不洁饮食或个人不良饮食习惯引起。若症状严重,如持续呕吐、脱水或高烧,应尽快就医,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急性肠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指胃肠粘膜因受到感染或其他刺激后发生的急性炎症。其发病主因包括进食被病菌污染的食物、饮水携带病原体、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以及乳糖不耐受等消化不良。另一些情况下,应激、暴饮暴食或长期进食刺激性食物也可能引发病症。
急性肠胃炎的常见表现为急性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发热、全身乏力或脱水症状。食物不洁和个人卫生不良通常是导火索。比如,夏季高温食品腐败变质速度加快,若食物在未彻底加热的情况下直接食用,病菌就有机会进入体内肆虐。在外就餐时,生熟食品交叉处理或餐具清洁度不足,也可能带来感染风险。
为了预防急性肠胃炎,建议日常做好食品安全管理,注意彻底清洗和烹饪食材,尤其是水产品与肉类。在炎热季节或户外用餐时,选择冰箱储存食品、减少高风险食物如凉拌菜的摄入。日常应勤洗手,尤其是在制备食物或饭前便后。若已出现轻微症状,可多饮温开水补充水分,暂缓进食油腻、辛辣,以及高纤维食品,待肠胃逐步恢复正常后,逐渐恢复饮食。一旦发现症状持续加重,应立即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