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膜炎是一种由于小肠或大肠周围的腹膜感染或炎症引起的疾病,病情的严重性取决于感染的范围和原因,部分患者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了解该病的病因和及时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肠膜炎的常见原因包括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腹部外伤或其他腹腔内疾病(如阑尾炎、胆囊炎)的扩散,也有可能是由于慢性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引起。在病理方面,早期的肠膜炎多表现为局部的腹膜炎症,患者可能仅出现腹痛、发热及肠鸣音异常;若病情恶化,炎症可能蔓延至更大范围,导致腹腔脓肿、肠梗阻甚至败血症。环境因素如饮用受污染的水源、不洁进食以及免疫力低下是常见的诱因,长期的慢性感染尤其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加重病情。
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药物上可选抗生素,如甲硝唑和头孢类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肠膜炎可用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症状较重时,可采取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减少炎症反应。在饮食方面,患者恢复期应选择易消化、高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粥及煮软的面条;避免辛辣、生冷和油腻的食物。部分控制不佳且存在穿孔或脓肿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如腹腔穿刺引流、肠粘连松解术甚至肠段切除术,具体治疗方案应由专业医生根据病情评估后决定。
为预防肠膜炎,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水源,保持饮食清洁均衡;定期体检如筛查慢性腹腔疾病也可降低患病率。如果出现持续性腹痛且伴发热、食欲减退或便血等症状,应尽快就医,不可拖延,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