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胆囊息肉摘除

发布时间:2018-05-2860956次浏览

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PLG)。胆囊息肉样病变在临床上简化归为三大类,对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给予区别对待。有助于病人及非专科医生进行判断。

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总人数中的1/2,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所以医生又称它为假性息肉。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0mm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大小变化。如果有明显症状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胆囊功能良好且胆囊没有急慢性炎症的可以首选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微创内镜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如果胆囊功能差,或伴有急慢性炎症者可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二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总人数中的2/5,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因此,这类病变应该手术切除胆囊或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侦别。必要时加作CT。B超特征为:大于10mm(88%);单发(82%);多位于胆囊颈部(70%);约有50%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一旦怀疑此类病变时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

以上三类病变各有特点并有相应的治疗方案,医生和病人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加以区别。

胆囊息肉与胆囊癌:据国内健康查体统计,正常人群中有5%的PLG检出。也就是说在各个单位组织的例行身体检查中有5%的人能够查出胆囊息肉,临床统计资料又表明胆囊息肉病人中82%都属于非肿瘤性病变。从上述分类中可以看到只有10%左右的息肉可以肯定转为癌。另有约40%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如:胆囊腺瘤、腺肌瘤、腺肌增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但国内在1620例有病理证实的有胆囊息肉病例中有9%的是胆囊息肉状癌,而迄今胆囊癌的手术疗效较好的也局限于早期,胆囊癌总的手术疗效极差,它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所以胆囊癌在目前医学界仍是一个很棘手的疾病,唯一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切除胆囊。这就要求医生对如些众多的胆囊息肉病人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即可以早期发现胆囊癌,又可以避免大量的不必要的胆囊切除。总之,医生认为:胆囊息肉病变仍是一种癌前疾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胆囊息肉的治疗:对以下情况者应考虑手术治疗:①单发息肉;②大于10mm的广基或基底部宽大者;③病变有增大者;④合并有胆囊结石者;⑤年龄在50岁以上者。手术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切除胆囊,包括开腹切除及腹腔镜切除;二是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术)。病人可根据上述文章及当地医生的建议做出相应的决定。

胆囊息肉的复发:胆囊息肉摘除后部分仍然有可能复发,并且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防止其复发。但是,我们已将息肉标本进行了病理诊断,如果病理诊断符合上述第一类情况,一般就不会有癌变的可能。如果病理报告属于第二、三类时,我们一般在当时就切除胆囊了。这样就达到既早期发现胆囊癌又避免了大量无谓的胆囊切除。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多半是良性病变,但它又可以癌变,而胆囊癌的手术疗效极差。因些,当前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处理为:息肉直径在10mm以下者建议B超严密监测,如果直径超过10mm者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以绝后患。如此,有很多胆囊就被这样牺牲了。采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用腹腔镜观察胆囊的外观,用胆道镜观察胆囊腔内情况,并取出息肉标本进行快速活检来判断胆囊息肉的性质,根据胆囊息肉性质来决定胆囊的去与留。这样就能客观地评判胆囊的去留,既可早期发现胆囊癌又避免了无谓的胆囊切除。

相关推荐

多发性胆囊息肉的家庭要如何护理
多发性息肉是胆囊的良性病变,很少发生癌性改变。但是不积极的治疗的话,就会越长越大,除了及时进行治疗,对抗多发性息肉也离不开有效的家庭护理。
胆囊息肉吃药能消失吗
胆囊息肉是一种具有绵里藏针性格的疾病,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却在我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一步步的蚕食着我们的身体健康。现在使用药物治疗胆囊息肉很普遍。那么胆囊息肉吃药能消失吗?吃什么药物最好呢?
胆囊息肉为何偏爱年轻人
胆囊息肉是各种胆囊粘膜良性隆起的总称,20-40岁的中青年占发病人数的一半以上。因为这些年轻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平时喜欢吃荤菜,不爱吃蔬菜和水果,还有一些人偏爱吃油炸的食品,更加爱吃洋快餐,并且很少进行体育锻炼。
胆囊切除的危害
胆囊切除少部分人会出现各种的不适,可能手术误伤胆管、出血等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良性和恶性疾病的手术方式。胆囊疾病已经出现反复的疼痛,如胆囊结石诱发的急性胆囊炎,或者是胆绞痛,以及胆囊功能明显丧失,如胆囊萎缩、胆囊充满型结石、胆囊有恶性肿瘤。此时的目的是切除有病变的胆囊,去除病灶,缓解症状,对身体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有的人会误解胆囊切除会增加结肠癌的风险,或者是手术后有什么并发症。手术适应症选择得当,可以缓解症状,对身体并不会产生明显危害,需要避免的是过度治疗。包括没有癌变风险的胆囊息肉,胆囊功能还正常的胆囊结石以及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不需要做胆囊切除手术的。胆囊切除之后,还是有一少部分人会出现各种的不适,以及胆囊手术本身带来的风险。包括麻醉、手术误伤胆管、出血等等。对于胆囊切除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主要还是要从加强胆囊切除手术适应症,规范手术流程以及对于手术后的不适症状采取对症治疗,综合预防措施才可能尽量的减少胆囊切除对身体的影响。
语音时长 01:39

2020-02-24

55426次收听

胆囊切除后遗症有什么
胆囊切除后遗症有两种,术后早期出现不适症状包括切口疼痛、胃肠道功能恢复延迟、呕吐,以及手术相关的出血;术后远期出现不适症状包括腹胀,腹泻、隐痛等。一、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出现不适症,包括胆瘘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并不高,通过严格控制手术适应症,规范手术技术,以及术后采取对症的药物治疗,往往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二、胆囊切除术后远期出现不适症,是由于胆囊切除后,缺少胆汁浓缩的器官,导致胆汁直接进入肠道引起脂肪消化不良,胆管下段括约肌痉挛以及胆汁相对不足导致症状。很多患者由于饮食控制不佳,在术后长期存在上述症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活质量。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在术后严格控制饮食中的脂肪成分,对症的使用利胆补充消化酶等,促进胃肠道蠕动的药物,并做定期检查,可以明显地降低术后不适表现。
语音时长 01:44

2020-02-24

68470次收听

胆囊息肉症状及治疗方法
胆囊息肉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胆囊息肉是指贴附在胆囊地上向胆囊腔内突出的这种隆起性病变的总称。那么胆囊息肉可以分为胆固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除了少部分的息肉有潜在癌变风险之外,大多数的胆固醇性息肉等,都不会有癌变的风险。因此呢,也不会有任何的症状,我们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主要是要结合是否有合并其他的胆囊疾病以及胆囊息肉是否有发生癌变的风险来进行选择。多数情况之下胆囊息肉可以通过定期检查、调整饮食结构,那么对于胆固醇性息肉由于其有发生胆囊结石同时合并胆囊息肉的风险,所以呢,我们在饮食控制上面也要格外的注意,而对于腺瘤性息肉这样具有潜在恶变风险的胆囊息肉,如果我们的检查确认即有发生癌变的风险,特别是直径大于一公分基底较宽,形态不规则,内部有血流信号的胆囊息肉,则建议,尽早做胆囊切除手术。
语音时长 02:29

2020-02-21

50641次收听

03:04
胆囊腺瘤是什么病
胆囊腺瘤也称之为腺瘤性息肉,属于胆囊息肉的一种。胆囊息肉医学上称为息肉样病变,是指生长在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的总称。胆囊息肉包括了胆固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等,大多数的胆囊息肉都是胆固醇性息肉,而腺瘤性息肉在胆囊息肉当中虽然发病并不常见,但是由于其存在潜在癌变的风险,因此也需要引起重视。腺瘤性息肉在超声表现为基底较宽,生长速度较快,外形不规则,内部有血流。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超声判断胆囊息肉到底属于哪一种性质,也可以通过增强CT和核磁判断胆囊息肉是否有血流、强化。胆囊腺瘤性息肉其直径越大,发生癌变的风险越高,所以对于胆囊腺瘤性息肉来讲,一经确诊则建议尽早地手术治疗,以避免其发生癌变的风险。
如何正确的治疗胆囊息肉
如果想要正确的治疗胆囊息肉,可以选择用饮食的手段。胡萝卜香菜或者是黑米薏仁粥效果都是比较好的,另外也可以选择和一些百合绿豆粥。如果息肉情况比较严重,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将其切除,最为严重时可以将胆摘除。
03:10
胆囊小的原因
胆囊缩小是因为先天性胆囊、胆囊慢性炎症而引起。胆囊缩小由不同原因导致,先天性胆囊,发育小,胆囊先天性缺如。胆囊慢性炎症导致胆囊萎缩,合并胆囊结石,从影像上、超声、ct或核磁能看到胆囊的整体缩小。胆囊壁厚,胆囊腔小,充满型结石,胆囊萎缩,没有功能,建议进行手术切除。
胆囊息肉是什么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的一个良性病变,导致黏膜向胆囊腔内形成一个突起。息肉性质不同,有胆固醇性息肉,肿瘤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等。胆囊息肉大部分是良性,由于影像学上很难进行特别明确的判断,所以临床统一称黏膜的突起叫胆囊息肉样病变。
语音时长 00:56

2018-09-21

56286次收听

01:19
胆囊息肉要不要做手术
其实,绝大部分的胆囊息肉患者,不会出现任何的症状。而且,胆囊息肉本身属于一种良性疾病。一般情况下,根据胆囊息肉的性质不同,可以把胆囊息肉分为胆固醇性的、肿瘤性的以及少见的胆囊腺肌瘤。在临床上,医生一般都会建议病人进行观察。但是,对于少数情况的胆囊息肉患者,还是会考虑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那些息肉位置比较特殊的患者,比如息肉长在胆囊管的附近。如果患者的胆囊息肉长在胆囊管附近,可能会总是引起胆囊管的梗阻,而引起明显的胆绞痛。对于这部分胆囊息肉的患者,可能会更积极一些,需要选择手术治疗的方法。另外,就是对于息肉生长比较迅速的,特别是个头比较大超过一个厘米以上以后,考虑以后继发癌变的可能性相对比较高,可能会考虑要早期手术治疗。
01:41
胆囊息肉手术方法有什么
对于治疗胆囊息肉患者的方法,目前,在国内所开展的手术,有几种。首先患有胆囊息肉的病人,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手术,这种手术,是最多见的一种手术。胆囊切除术的适应症,和胆囊息肉的大小有关系,只要是超过一公分的胆囊息肉,或者是胆囊息肉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就会建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在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术,是首选的胆囊息肉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在国内有好多的医院,也开展腹腔镜下的保胆取息肉术。但是,这种腹腔镜下的保胆取息肉术在临床里面,效果褒贬不一,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胆囊息肉这种疾病,主要是涉及到对于胆囊息肉良恶性的判定,从而可以做到早期发现恶性病变,以及癌前病变的情况,患者可以在疾病早期,进行手术切除的治疗。
浅谈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是胆囊黏膜局限性隆起样病变的统称。按病理分类:胆囊癌、胆囊腺癌、胆囊腺肌病、胆固醇息肉。临床上分胆固醇性息肉、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三类。
02:00
胆囊息肉需要治疗吗
真息肉如果长到一定程度容易有癌变的问题。分两种情况,一个是结石早期一段时间,不到一公分的时候,可以观察,比如用药,患者的低脂饮食,改变例如早上不吃饭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结石的早期能够恢复。当胆囊息肉,差不多一公分的时候,这时建议积极治疗,就做胆囊切除。
胆囊息肉是什么
胆囊息肉有两种,胆囊息肉一个是真息肉,是胆囊壁长出了一块息肉一样的东西。还有一种息肉,是在超声底下看着像息肉,但不是真息肉,是结石的早期胆固醇的沉积。沉积到一定程度,堆在一起,通通叫胆囊息肉样变。这类实际上是结石的早期。两者是不一样的
语音时长 01:07

2018-06-29

60198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