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浅谈胆囊息肉样病变

发布时间:2018-08-1459141次浏览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是胆囊黏膜局限性隆起样病变的统称。按病理分类:胆囊癌、胆囊腺癌、胆囊腺肌病、胆固醇息肉。临床上分胆固醇性息肉、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三类。

122023198.jpg

1、胆固醇性息肉

发病原因为胆固醇脂质代谢失调,导致胆固醇大量沉积在胆囊壁固有层,隆起突入胆囊腔且上覆正常的黏膜上皮,就形成胆固醇性息肉。约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50%,占良性病变的绝大多数。B超示:多数多发,直径小于10,常位于胆囊底部,病变回声多为强回声,调整体位可见摆幅很大,有细小蒂悬垂于胆囊腔内的息肉。若为广泛胆固醇黏膜沉积症,则胆囊壁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增厚,并与周围器官粘连密切,分离困难。

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无临床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只需定期随诊视察,只有在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影响病人正常工作及生活时,才考虑手术。目前尚未发现其癌变的报道。

2、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

此类病变约占总数的36%,包括以下几种:

腺瘤,来源于上皮成分的增殖,是由于胆囊黏膜的腺瘤样增生而形成的肿块。较常见,其特征多为有蒂,单发,乳头状。其组织学分型为:乳头状瘤、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B超示:均为中等回声,边缘不光滑,蒂宽,单发,直径大于10,多见于胆底部。腺瘤具有明显恶变潜能,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其过程是:腺瘤性增生→腺瘤中、重度异形增生→癌变,其癌变率约为10%,伴有胆囊结石的腺瘤癌变可能性更大。近期的研究表明,胆囊腺瘤和癌的发生与结石及慢性炎症对胆囊黏膜的长期刺激和损伤,导致上皮细胞异型增生有关。CT检查、肝胆B超、静脉胆道造影三项结合的术前检查是本病的最佳选择。当B超示有下列情况时应高度怀疑癌变可能:

①直径大于10;

②单发;

③位于胆囊颈部;

④中低强度回声;

⑤伴有胆囊结石。一旦怀疑癌变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

腺肌瘤,又称胆囊腺肌增生症,其发病机理不清,近年的报道和对胆囊组织学的研究认为:成人胆囊内狭窄的形成可能是由于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所致,也可能与胆囊动力学障碍有关,致使胆囊内压力增高,使黏膜伸入黏膜下层,如肌层而疝出形成罗—阿氏窦(RAS)。其发病现在普遍认为胆囊黏膜增生面积加大,肌肉增生使胆囊壁增厚,加之胆囊壁神经纤维异常增生,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化形成。罗—阿氏窦可达浆膜面,数目繁多,常有胆汁淤积,继发炎症形成结石并嵌入。根据病变部位及发展阶段分为以下病理分型: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

(1)弥漫型

病变从颈部至底部均有上皮及肌层增生,RAS累及整个胆囊。胆囊造影示:脂餐诱发胆囊收缩可见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周围有许多呈串珠样或花边样透亮小点。RAS若较大,有结石嵌入,可见固定的囊壁充盈缺损。B超多轴位动态观察可见相应的回声,低回声或强回声影。CT清楚显示颗粒样或线样影。由于胆固醇沉积症、腺肌增生症、神经瘤病常同时存在,因此部分病例可出现胆囊浓缩功能,排空功能亢进,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消化不良等临床症状,部分病例也可合并结石、慢性胆囊炎、囊壁增厚逐渐萎缩而丧失功能。

(2)节段型

初期,受累囊壁呈环形狭窄,宽度不超过3,此时也称环形腺肌增生,通常发生在先天性胆囊隔膜的部位,并扩展至周围胆囊壁。胆囊造影:胆囊内有1-2个环形狭窄,将胆囊分成2-3个相通的腔,并可显示RAS,根据狭窄部位可分位于胆囊管与漏斗部之间,漏斗部与中间部之间,中间部与基底部之间。进展期,病变仍局限于一段囊壁,但范围较大,病变处囊壁增厚、狭窄,有RAS典型形成,可分近端型,位于漏斗部,远端型,位于远端底部,中间型,位于胆囊体部,中间远端型,较常见,远端增厚明显,胆囊收缩时将腔完全分开。

(3)局限型

病变位于胆囊基底,增生却不仅在底部,分为三期,第一期增生在隔外,发育差,第二期生长显着,第三期增生完全封闭通道,呈局限性乳头状肿物,造影示:RAS与胆囊腔相通,呈充盈缺损或火山口改变。

腺肌瘤以往被认为没有恶变倾向,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其仍有癌变可能,特别是胶样癌。MC以肯定其为癌前病变。

炎性息肉,是炎症直接刺激所引起的肉芽肿,分为无上皮成分和有上皮成分,质中等,单发或多发广基结节,直径约5,周围囊壁呈明显炎性改变。病理特点主要是间质性细胞浸润,目前未见有癌便报道。

腺瘤样增生,也称增生性息肉,无蒂,单发或多发,直径5左右,病理特点是表面增生,类似肠上皮化生,可见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为非炎性、非肿瘤样的良性病变。

其他少见病变: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纤维脂肪瘤、纤维黄色肉芽肿炎、肝胰组织异生等。

 3、息肉型早期胆囊癌

约占胆囊息肉样病变10%,分为乳头型、结节型。一般直径不超过20,以腺癌多见约85%。其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胆囊结石的慢性感染所造成的长期刺激有关。约80%的胆囊癌病人伴有胆囊结石,因此对胆石症病人,特别是高龄病人伴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应及早作胆囊切除术。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当影响胆囊功能,病人的临床症状往往与胆石症相似,大多伴有慢性胆囊炎症,常是LC手术的适应症。

胆囊恶性息肉样病变,术前B超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近年发展起来的内镜超声对胆囊癌的诊断也有很大帮助,当病变大于12mm时,我们应高度怀疑恶变可能,应行开腹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将胆囊管上下的疏松结缔组织与肝床的纤维脂肪组织一并清除。

相关推荐

胆囊息肉有什么危害
一般情况下,胆囊息肉的危害有炎症性息肉、胆囊结石、腺肌瘤等。具体分析如下:
与胆囊息肉患者用餐有传染性吗
胆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消化系统器官,如果没有了它,人们在整个消化过程中会出现很大障碍。而对于胆囊来讲,它又是一个比较脆弱的器官,有很多疾病在制约着它的健康,胆囊息肉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那么胆囊息肉的发病因素有哪些呢?胆囊息肉传染吗?与胆囊息肉患者用餐传染
过度饮酒可诱发胆囊息肉吗
适当饮酒或许不会给身体带来太大的伤害,但是过度饮酒,尤其是对于以饮食因素为主要诱因的胆囊息肉患者来说,过度饮酒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临床研究显示,酗酒也是胆囊息肉的主要病因。
胆囊息肉切除能活多久
相信我们大家都有听过胆囊息肉这种病,在国内这种病的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虽然对人体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及时控制病情的话,对人体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患上胆囊息肉,大部分的人都会想到切除,那么胆囊息肉切除能活几年?
胆囊息肉样病变很严重吗
胆囊息肉样病变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言,它都是一个良性疾病,因为绝大多数患者都是检查身体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的。对于胆囊息肉样这种病变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息肉的大小。对于息肉直径小于一公分的,我们需要做的定期的随访观察,多长时间,一般我们建议病人在半年左右要做一次B超。而对于那种一公分以上的胆囊息肉,我们需要做一个外科手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直径大于一公分的息肉,它是有可能会癌变的,对于手术前已经怀疑有可能有癌变的这种胆囊息肉,我们在做手术的过程当中,一般要进行一个快速的冰冻病理的一个检查,来明确它的病理性质。如果这个息肉已经癌变了,那么手术方式也要进行一个相应的调整,只进行一个胆囊切除,并不能满足一个根治性手术的要求,同时还需要进行一个胆囊床肝组织以及肝十二肠韧带淋巴结的一个清扫,这样才能减少胆囊息肉恶变成胆囊癌的情况下,这个患者出现术后复发转移的概率。
语音时长 01:51

2020-03-16

49712次收听

胆囊息肉怎么确诊
胆囊息肉的诊断主要是根据B超、腹部增强CT、病理检查来进行。因为B超检查手段成本比较低,而且开展得比较简单。在进行B超检查时,都会发现胆囊腔内有中等回声或中等偏强回声的凸起,就考虑基本上是胆囊息肉。但胆囊息肉有些特殊情况下需跟胆囊的肿瘤性的病变相鉴别,主要是在胆囊息肉比较大的情况下,比如胆囊息肉直径超过一公分或B超提示胆囊息肉血供很丰富。除做B超以外,还要给患者进行腹部增强CT的检查。腹部增强CT,如果单纯性的息肉的情况,基本上息肉血供会比较少,而对于腺瘤样的息肉,甚至已经癌变的息肉,腹部增强CT息肉的血供可以很丰富。在进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同时,还可以给患者完善血液的检查,主要是血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对于比较大的腺瘤样息肉或已经癌变的胆囊息肉,可能会合并血肿瘤标志物的升高,胆囊息肉最终确诊是需病理去确诊。进行完术后切出的病理组织去送做病理切片,对于息肉的性质才能有明确的诊断。
语音时长 02:03

2020-03-16

62168次收听

怎么正确的治疗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由于不存在癌变的风险,通常是不建议采取手术治疗,真正需注意的是单发快速增长,机体比较宽,形态不规则,内部有血流信号的腺瘤性息肉,这种息肉由于存在着一定的癌变风险,所以一旦确诊要建议尽早的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是现在肝胆外科比较常见的以胆囊壁突出与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那么胆囊息肉在很多年轻人查体时都会发现有或多个胆囊内隆起性的病灶,那么胆囊息肉其实按照它的结构来进行分类,绝大多数的胆囊息肉都是属于良性或胆固醇的结晶而形成的胆固醇性的息肉,那么对于这种类型的胆囊息肉,不需采取手术干预措施,通过定期检查来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的改变,胆囊息肉的存在往往提示着的生活饮食习惯不够健康,像高糖饮食高脂肪饮食,或饮食不规律,而使得胆固醇在胆囊壁内沉积。
语音时长 01:42

2020-02-24

62984次收听

胆囊息肉要怎么消除
胆囊息肉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戒烟戒酒,准时睡眠,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消除。胆囊息肉是胆囊良性疾病,胆囊息肉属于胆固醇性。胆固醇性息肉的形成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或生活,包括经常熬夜,饮酒等,诱发胆汁内胆固醇结晶形成的多发胆固醇性的息肉。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戒烟戒酒,准时睡眠消除。改善胆囊功能对于胆囊息肉的消除有作用。胆固醇性的息肉生长过快会脱落形成胆固醇型结石,通过药物治疗消炎利胆药物有控制胆囊息肉生长的作用。腺瘤性息肉药物治疗或生活改善对于息肉的发展每日有影响,需做监测息肉生长速度及时发现有恶变风险的息肉通过外科手术治疗。
语音时长 01:47

2020-02-21

59154次收听

02:38
胆囊息肉治疗
胆囊息肉,首先要鉴别是真性息肉还是炎性息肉,根据息肉的大小,有无继发症状以及潜在的是否有癌变的风险等一系列因素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临床上一般会建议超过一公分以上的腺瘤性息肉的患者考虑手术切除治疗。胆固醇性息肉,它并不是真正的细胞成分,只是一些胆固醇结晶附着在胆囊的黏膜上,并不会有癌变的风险,只是可能形成进一步的胆囊结石。这种结石要密切随访,看它有无引起进一步的症状,如果有症状可以通过溶石利胆的药物进行逆转。
01:48
胆囊不舒服有哪些症状
胆囊不舒服的症状包括右上腹部剧烈绞痛、右侧肩部放射性疼痛,还有恶心,呕吐,消化道症状、寒战、发热、上腹胀、恶心、反胃、打嗝,包括腹泻等等。胆囊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胆囊生病主要是由于胆囊内结石。慢性胆囊炎引起相应的不适症状,胆囊不舒服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胆囊炎,胆绞痛往往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大量饮酒而诱发的突发右上腹剧烈绞痛,同时伴有右侧肩背部放射性疼痛。还会有恶心,呕吐,消化道症状,寒战,发热等,而慢性胆囊炎主要是指右上腹肝区隐隐不适,由于胆囊功能受损,胆囊浓缩胆汁的功能出现异常,在进食油腻食物会诱发腹痛的加重,同时还会合并有脂肪类食物消化不良而出现。上腹胀,恶心,反胃,打嗝,包括腹泻等。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什么意思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胆囊良性和胆囊恶性病变,但以良性病变为多见,一般来说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有恶性病变可能性比较大。一般来说胆囊息肉小于一厘米以内是不需要治疗,主要还是以定期复查为主。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目前还是不是很清楚,但是一般来说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胆囊炎有密切关系,其中胆囊炎性息肉和胆囊腺肌增生症都属于一种炎性反应性病变,其次胆固醇性息肉主要还是由于全身脂质代谢紊乱和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结果,同时胆囊内存在结石反复刺激胆囊内壁,从而引起胆囊息肉的发生,胆囊息肉不及时治疗,胆囊结石反复刺激息肉,从而出现病变的情况。胆囊息肉多无症状,多在体检中发现存在胆囊息肉。
语音时长 01:31

2019-12-27

57363次收听

02:49
胆囊息肉样病变怎么治疗
胆囊息肉病变大于一厘米,做胆囊切除手术;不到一厘米,密切随访观察。胆囊息肉样病变其实跟胆囊息肉基本上是同一概念,只是有些时候B超大夫在进行B超检查的时候,并不能确认是胆囊息肉还是胆囊结石,可能会写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从临床的观察来看,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是胆囊息肉,而胆囊息肉的治疗,是以直径来做临床决策。息肉直径大于一厘米,建议做胆囊切除手术;息肉直径不到一厘米,建议密切的随访观察,包括半年左右复查一次超声,然后观察它息肉大小的一个变化。对于息肉而言,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很难控制息肉的生长速度,所以主要还是以观察为主。
02:43
胆囊息肉样病变严重吗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否严重,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对于绝大多数患者都是良性疾病。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息肉的大小。息肉直径小于一公分,需要做定期的随访观察。一公分以上的胆囊息肉,有可能会癌变。手术前已经怀疑有可能有癌变的胆囊息肉,在做手术的过程当中,一般要进行快速的冰冻病理检查,来明确它的病理性质。如果息肉已经癌变,胆囊切除后,还需要进行胆囊床肝组织以及肝十二肠韧带淋巴结的清扫,这样才能减少胆囊息肉恶变成胆囊癌的情况。
03:00
胆囊小的影响
胆囊偏小会加大发生癌变的可能性。首先要分析原因,本身发育小,没有任何病理改变,胆囊功能正常,不需要任何治疗。慢性炎症或长时间充满型结石,引起胆囊慢性炎症、胆囊缩小,胆囊没有功能,时间长了发生胆囊的癌变,发生癌变,不会表现为症状加重,晚期的胆囊癌影响到胆道或者黄疸,引起严重症状。所以如果胆囊偏小,首先要鉴别是否正常,如果病理性的慢性炎症导致缩小,还是建议积极的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胆囊息肉手术住院几天
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病,得了这种病的人一般需要做手术治疗,因为胆囊息肉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如果息肉很小的话,手术切除后可能会有胆固醇结晶,但是如果体积较大的息肉,一般就会考虑手术切除胆囊,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确定住院的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