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诊断和分型是什么
脑瘫可以按肌张力、姿势、运动障碍表现分类,还可以按受损部位分类。
一、按肌张力、姿势、运动障碍表现分类
1、痉挛型:发病率最高,占全部脑瘫病人的60~70,常与其他类型同时存在。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握拳,下肢内收、肌张力增高,大腿外展困难,跟腱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巴氏征阳性。
2、手足徐动型:约占脑瘫的20(锥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紧颜面肌,舌肌及发育器官肌肉运动均受累,常伴有语言障碍,但智力无碍。
3、强直型:少见,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
4、共济失调型:表现为小儿症状,眼球震颤,上肢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
5、肌张力低下型:少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受累部位软弱无力。
6、混合型:以上几种类型同时存在一个患儿身上。
二、按受损部位分类
1、四肢瘫型:上下肢严重程度类似。
2、双瘫型:两下肢受累较重,上肢和躯干受累较轻。
3、截瘫型:以双下肢受累明显,躯干上肢正常。
4、偏瘫型:一侧肢体躯干受累,有时上肢受损明显。
5、双重性偏瘫型:四肢均受累,但双上肢重。左右侧严重程度可不一致。
6、三肢瘫型:三个肢体受累。
7、单瘫型:单个肢体受累,少见。
此外,对于脑瘫的分类,在6个月之内或者稍迟些时候,尚缺乏准确性。特别是对于软瘫型患儿,往往令人难以判断以后究竟会发展成哪一类。还有些早期被认为是痉挛型四肢瘫的患儿,可能后来会变成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另外,在早期对于脑瘫婴幼儿运动障碍及罹及的部位和程度也经常难以预测。
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是婴儿期出现的中枢性瘫痪。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诊断方法有病史和体检。体检时发现患儿有以下异常时应引起重视:运动发育延迟,主动运动减少;姿势异常,常见有尖足、四肢内旋或外旋、足内翻或外翻、抬头困难或头后仰等;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减低;反射异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及保护性反射不出现。另外,诱发电位检查对早期发现CP高危新生儿及其听力、视力损害有一定的意义。新生儿自发性全身运动(GMS)对CP的预测评价亦有一定的价值。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什么是主要的脑瘫是怎么引起
- 2 什么是脑瘫啊
- 3 脑瘫是怎么形成的
- 4 脑瘫是怎么引起的
- 5 什么是脑瘫
- 6 引起脑瘫是怎么得的
- 7 脑瘫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呢?
- 8 脑瘫呢怎么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