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 > 感染科 > 传染科

登革热病毒的大小为

| 1人回答 | 46次阅读

问题描述:
登革热病毒的大小为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陈玉静
陈玉静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主任医师
登革热病毒的大小约为11到20纳米,是一种属于黄病毒科的单链RNA病毒。它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导致急性传染病,患者通常表现为高热、全身肌肉酸痛和皮疹等症状。了解登革热病毒的特性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非常重要。
1、病毒特性:登革热病毒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1到20纳米,拥有包膜,外层由衣壳蛋白和囊膜组成。在环境中,病毒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例如,在干燥的环境中可以存活数小时,而在水中则能存活3到5天。低温环境下,病毒的存活时间更长,甚至在-70摄氏度的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它对乙醚、氯仿和丙酮等化学物质敏感,同时也对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敏感,这意味着适当的消毒措施可以有效灭活病毒。
2、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了解这种传播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采取预防措施,比如使用驱蚊剂、安装纱窗和清除积水等,以减少蚊虫滋生。
3、临床表现和治疗: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到15天,平均约为7天。感染者通常会经历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和咽痛等早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皮疹和出血倾向。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和支持疗法。如果怀疑感染,建议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等检查确诊。确诊后,通常会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需要注意卧床休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了解其传播方式和症状有助于早期识别和预防。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采取有效的蚊虫防护措施,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策略。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登革热的防治doc

登革热是一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症状包括高热、皮疹、头痛、肌肉和骨关节痛等。严重时可能引发休克、出血或神经系统损害。想要远离这种疾病,个人防护、环境控制和疫苗接种是三大关键措施。 1. 个人防护 减少与传播媒介——蚊虫的接触是核心策略。如果居住或旅游的地区属于登革热高发区域,应尽量避免前往或缩短停留时间。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衣裤能降低皮肤暴露面积,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驱蚊酯的驱蚊剂也很重要。可以在家中使用防蚊网或纱窗,阻挡蚊虫侵入居住环境。 2. 环境控制 蚊虫滋生的主要来源是积水,因此保持环境清洁尤为重要。排干或清理容易积水的地方,比如花盆底盘、水桶、轮胎和地漏等。定期喷洒环保型杀虫剂,尤其是在花园、草坪或屋顶水箱这些蚊虫容易繁殖的区域,也能有效减少蚊虫数量。 3. 疫苗接种与医疗保障 目前尚未有针对登革热的广泛应用疫苗,但接种其他相关疾病的疫苗,如乙型脑炎或黄热病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传染病的风险。如果已经感染登革热,早期识别和治疗对防止病情加重非常重要。出现发热、皮疹或其他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耽误诊治。 4. 健康生活习惯 除了外部预防,个人的身体状况也至关重要。保持充足休息、均衡饮食、适当补水,可以帮助免疫系统维持正常功能。在登革热流行期间,减少剧烈活动和高强度工作,避免加重身体负担。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大幅降低感染登革热的风险。如果发现疑似症状,及时就诊尤为关键,这不仅对个人健康负责,也能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环境卫生,不仅可以预防登革热,还能远离其他传染病的威胁。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