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官网

名医视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儿童肠息肉的早期症状

发布时间:2018-09-1360562次播放

视频内容:

儿童肠息肉的早期症状是,小孩在大便的时候,会出现出血的表现。因为小孩分不清肚子胀,或者是肚子疼。在一般情况下,是以出血来进行诊断。家长会发现孩子在排便以后,会出现出血的现象,孩子的大便旁边,可以有鲜红色的血。如果患者通过肛肠检查,没有发现痔疮,也没有发现肛裂的情况,就可能是有直肠息肉结肠息肉
一般情况下,出现肠息肉的儿童,血的颜色是鲜红色,鲜血可以附于大便表面,与大便不相混。出血量常常不大,但是,极像内痔出血的情况。因此,在儿童期有类似内痔出血症状的时候,首先就应该考虑孩子是出现直肠息肉病的可能。当孩子的息肉蒂比较长的时候,用力排便,就可以脱出肛门口以外,在孩子排完便以后,就又会出现缩回的情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00:57
腹腔镜推结器打结方法是什么
做腹腔镜手术时,会用到腹腔镜推结器这种手术用具,合理使用这种手术用具可以对伤口进行缝合,从而起到止血、促进伤口生长的作用。不同腹腔镜手术产生的伤口不同,并且患者的身体情况也有差异,因此,腹腔镜推结器的打结方法有所不同,医生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方法。操作过程:第一步:医生选择合适的腹腔镜推结器用具。第二步:用腹腔镜推结器缠绕手术缝合线。第三步:用缠绕好的缝合线打结,缝合伤口。术后患者需注意伤口清洁,如果发现伤口有裂开、疼痛等现象,需及时就医,必要时遵医嘱再次进行缝合。
02:36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手术并发症
尽管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相对而言较为安全,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并发症。而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则主要与息肉大小、形态、手术难度以及患者全身状况、是否伴随其他疾病等因素相关。1、药物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会因术前应用的相关药物,出现头晕、皮疹、哮喘等过敏反应。2、局部并发症活组织检查或息肉切除部位,可能会发生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能需要住院或手术治疗,一旦出现呕血、便血、严重腹痛或低血压等症状,应及时急诊就诊。3、全身并发症部分高龄或存在危险因素,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低氧血症、肺炎、脑卒中等并发症,极少数患者甚至可能会因病情恶化而导致死亡。4、手术失败如息肉过大或浸润过深,或发生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风险较高,无法通过内镜完全切除息肉时,则需要考虑进行外科手术予以切除。部分患者即使已给予适量镇静剂,也有可能会因镇静效果不佳,配合度过低等导致手术无法正常进行。此外,如患者在术中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低血压等症状,为安全起见也可能会考虑中断手术。此外,如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息肉已发生癌变,需进一步施行补救性手术,术后则可能还需要再次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01:58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术前准备
大肠息肉目前主要采用内镜治疗,体积较小的息肉可直接在内镜下切除,如息肉较大或疑有癌变倾向,或怀疑在切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可先钳取部分肌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随后再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前准备事项与肠镜检查基本相同,术后因需要禁食并预防出血等并发症,可能会需要短期住院。为确保安全,患者应在术前将既往病史、现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相关情况如实告知医务人员;如目前正在应用相关药物,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并遵医嘱服药;术前应遵医嘱禁食并适当服用肠道清洁剂,促进肠内容物排出体外;术前需要摘除假牙、首饰等物品并妥善保管;为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并便于术后护理,手术当天需有家属陪同。
大便先硬后稀算是癌症吗
如果开始大便比较硬,后面比较稀,我们可以推测结肠功能不太好,但不一定是癌症。大便为什么会先硬后稀?首先我们说大便为什么会硬,食物经过胃、小肠消化以后排入结肠,前段距离胃和小肠,都是进行消化和吸收,营养大部分得到吸收了,排入结肠以后是一个非常稀的状态,是非常不利于排便的,在结肠会发生什么变化?尽可能吸收水分,使大便成形,然后排出体外。而如果大便先硬后稀说明什么,结肠功能出现异常,虽然功能异常,并不一定是癌症,有可能是什么?比如息肉、良性的肿瘤,有可能是什么?比如炎症等,都有可能出现大便性状的改变,先硬后稀。同时除了大便的软硬度之外,还看有没有混有血液,有没有特殊的气味等,这些都是便于我们去判断,有没有可能存在肿瘤,但是我们并不能通过先硬后稀,来认定这个病人有癌症。
语音时长 01:31

2021-07-09

65644次收听

01:53
肠镜切除息肉要消炎吗
肠镜现在非常普及,检查的目的是排除是否长有息肉,长没长肿瘤,是不是有肠炎等。一般来说患者在了解肠镜之前需要喝清肠药,因为如果做肠镜全是粪便,就没有办法进行肠镜,也看不见任何的息肉。所以做肠镜之前,已经把肠道都清洗干净了。如果在做肠镜的过程中发现有息肉,是可以消毒的。如果肠镜发现有息肉,当时给患者取完后,其实际是一种电切,切完了以后一定要送去病理检查。这种电切本身就是一种高温的治疗方法,所以患者不用害怕会感染,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切除息肉后感染的情况。
肠息肉多长时间会癌变
肠息肉一般分为腺瘤样息肉和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在病理学上称为肿瘤性息肉,大肠腺瘤性息肉据临床研究证实其经过几年会转变为大肠癌,即从肠道息肉腺瘤发展到癌变大约需要10年。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在10-20岁时会出现大量大肠息肉,此息肉都是腺瘤,大部分患者在刚过30岁时会癌变,因此,预防性切除时,最晚在20-25岁时间,因此患者对腺瘤性息肉要密切观察,越早切除越好。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变成癌,炎症慢慢消除,息肉也可能消除。腺瘤癌变的发生率相对比较高。腺瘤分为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和混合腺瘤。相对来说,绒毛状腺瘤癌变的几率高一点,管状腺瘤癌变的几率低一点。
语音时长 01:31

2021-05-20

98647次收听

做了肠息肉手术后注意事项吃什么
做了肠息肉手术后避免太早进食,需要等排气后才可以适当的进食一些流质性的食物,比如米汤、稀饭、果汁等,因为肠胃功能比较虚弱,大概维持2~3天左右才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半流质的饮食,比如小米粥、面条等。但是一定要切记,避免进食任何辛辣刺激、生冷、油腻性的食物。一定要注意多休息,不能过早的活动,术后一般需要卧床休息,1~2天的时间促使伤口慢慢愈合。即使可以活动的时候,也不能剧烈运动,更加不能做重体力的劳动。术后一定要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如果过激会容易诱发肠穿孔或者出血等情况。必要时还可以配合使用一些抗生素,预防感染和发炎的情况发生。
语音时长 01:33

2021-05-20

78199次收听

肠息肉会复发吗
肠息肉有可能会复发。诱发因素再次出现,肠息肉就会复发。经过彻底治疗以后,要注意科学护理,才能降低复发率。
02:11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肠息肉有很多种病因,包括:遗传因素、高脂血症等相关因素,还有目前完全不知道的因素,但是一旦形成,治疗方法就只有切除。在没有内镜和内镜下操作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外科,经过开腹,或者腹腔镜,把相应的肠管切除,治疗比较彻底,但是会导致整个肠子受损伤,机体损伤特别大。现在有了内镜下的切除方法,对于小的息肉,内镜下活检钳就可以把它夹掉。再大一点可以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就用圈套器勒住它,用电器电流和电压电流把它烧灼掉,再大一些可以用内镜下黏膜剥除术,从边缘开始一点一点把它剥掉。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可靠的药物,或者其他非手术的方法对肠息肉进行治疗。
肠息肉很严重吗
肠息肉比较严重,需要积极治疗。肠息肉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根据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分为腺瘤、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炎性息肉。肠息肉当中增生性的慢性息肉、炎性息肉、绒毛管状腺瘤性息肉以及特性发育性息肉。其中慢性炎性息肉和绒毛管状腺瘤性息肉都是良性病变。但在绒毛管状腺瘤或者是增生性腺瘤,增生性息肉的基础之上,随着时间的延长,一般三到五年或者十余年,在本身息肉基础上,在息肉顶端,容易发生转移或者是恶变的情况,这些情况是恶性的一些表现,也就是管状腺瘤三级或四级的表现。需要在诊断息肉明确的前提下,应该尽早的给予肠镜下息肉切除,这是预防和再次发生肠癌或者是其他疾病的首要解决办法。而且在发现息肉之后,尽可能的一年左右复查肠镜,进一步排除其他的再发现息肉的可能。
语音时长 01:33

2019-10-11

64134次收听

什么是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出现在胃肠道的一种良性病变,直肠部位出现的几率会更大一些,这种疾病主要是慢性炎症刺激上皮黏膜导致的;患病早期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会有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出现。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肠息肉是发病率很高的一种肠道疾病,治疗的方法包括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西医治疗肠息肉主要就是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而中医治疗肠息肉则是以药物坐浴和中药灌肠治疗为主。
肠息肉是如何引起的
肠息肉有可能是跟年龄、遗传、感染、生活习惯等有关。一、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高,息肉发生率会逐渐增高;二、遗传因素,受遗传因素影响的主要包括遗传性息肉病和幼年性息肉病;三、感染因素,由于反复的肠道感染,反复刺激肠道黏膜会引起息肉的生长;四、生活习惯,通常多吃含有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息肉的增长率比较少,相反息肉生长率较高,还有一个最主要因素是吸烟,吸烟是引起腺瘤的一个常见因素,所以,应该尽量少抽烟。
语音时长 01:19

2018-10-19

59697次收听

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肠息肉是指附在肠腔表面的赘生物,是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通常情况下,在没有确定其病理性质前都统称为息肉。引起肠息肉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可分为生活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等几个方面。
结肠增生性肠息肉是什么
结肠增生性息肉的数量虽然很多,但是它的症状并不明显,偶而有大便带鲜血。镜下可见息肉体积小、均等、表面光滑、蒂短。在大肠中较为常见,发生原因不明,多出现在中年以后,在尸解标本中可有25~80%的发生率。绝大多数表现为在黏膜表面上呈丘状或半圆形隆起,一般较小泛指小的直径仅2mm以下,大的10cm以上。病理结构为黏膜肥厚增生。黏膜慢性炎症引起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也可以是腺瘤或错构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