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官网

名医视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乳糖不耐受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9-10-2863982次播放

视频内容:

首先要确诊是乳糖不耐受,其次要避免食用含有乳糖的食物。如果在哺乳期的小孩,要换不含乳糖的奶粉去进行喂养,直到腹泻症状逐渐好转。如果腹泻不是特别严重,渐渐好转之后再把母乳加回去。
如果用了母乳之后又出现了严重的腹泻,就要接着用不含乳糖的奶粉喂养,这是最常规的办法。
如果出现大量的腹泻,并且伴有脱水的症状,这时要积极的到医院就诊,避免出现脱水性的严重合并症。进一步明确是否是真的乳糖不耐受,还是其他疾病引起腹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孩子拉肚子能不能吃鸡蛋
孩子拉肚最好不吃鸡蛋。因为孩子拉肚子,说明肠道黏膜受到损伤,导致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发生障碍。这时候如果再大量摄入鸡蛋、大量蛋白质,本身就消化不了,消化不了,蛋白质就在体内。肠道内都是细菌,在细菌的作用下就会分解这些蛋白质,导致了一些胺类气体的产生,可能对肠道的恢复就更不好,而且不会促进。有的人说孩子拉肚子再不给补点这些东西,营养就不良了,1天、2天不会导致营养不良,这是第一。第二、这孩子本身的肠道黏膜就受到损伤了,吃了之后也不能够消化吸收,所以只会加重腹泻,当然就最好是不吃。所以有肠道疾病的孩子都主张是清淡饮食,以摄入淀粉类的食物为主,所以最好不吃鸡蛋。
语音时长 01:06

2021-06-25

62806次收听

婴幼儿拉肚子能不能吃鸡蛋
婴幼儿拉肚子最好不吃鸡蛋。因为婴幼儿拉肚子,就说明肠道已经出现了问题,肠道出现了消化吸收的问题。当然,消化吸收的问题可能是有感染引起来的,也有可能过敏等其他的因素引起的。不管什么原因引起来的,就说明消化、吸收已经出现问题,而鸡蛋是含有高蛋白质的食物,消化、吸收非常困难,不像淀粉容易消化。如果在消化、吸收有障碍的情况,摄入高蛋白质的食物,不能消化、吸收,就会被肠道的细菌分解,分解以后就会产生不好的物质,比如胺类、肽类物质,这些物质都会导致腹泻加重。所以在腹泻的时候,最好不摄入高蛋白食物,在腹泻时主张补充热量的,主要是靠淀粉类的食物。有人说,不吃是不是会营养不良,反过来说,如果吃了也不能消化、吸收,也没有作用,反而会加重腹泻,还有必要吃吗?
语音时长 01:09

2021-06-25

85961次收听

宝宝拉肚子需要停奶粉吗
宝宝拉肚子一般不需要停奶粉。如果宝宝拉肚子时间比较长,最好不要喝普通的奶粉,因为拉肚子时间长以后,都会出现原发或者继发的乳糖不耐受。拉的时间长了以后,由于肠道黏膜的受损,会造成肠道黏膜细胞上的乳糖酶会减少,乳糖酶减少以后对奶粉里的乳糖吸收就会不好,出现继发的乳糖不耐受,而乳糖不能够消化吸收就会加重腹泻的出现。因为乳糖如果不能够吸收就会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分解以后会产生大分子的物质甚至有气体的出现,会导致吸收更加不好。所以这时候会有继发的乳糖不耐受导致腹泻的出现,这时候要喝普通的奶粉可能就不好了。最好吃治疗腹泻的奶粉,常说的治疗腹泻的奶粉也就是免乳糖奶,所以腹泻的孩子可以喝奶粉,但如果是长期的腹泻最好喝治疗腹泻的奶粉。
语音时长 01:07

2021-06-25

71020次收听

02:04
积食会拉肚子吗
积食一般就是小孩吃东西吃多了,然后拉肚子了,常叫腹泻。腹泻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感染性比较常见的,比如有吃东西不合适,出现沙门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的感染。而非感染性,比如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等原因引起来的腹泻。一般积食不会引起腹泻,如果是偶尔一次性东西吃的太多,吃撑了,有可能会引起呕吐,如果是吃东西吃杂了,有可能会引起腹泻。所以如果是积食出现腹泻,就得需要仔细的询问孩子,到底是吃了什么,有没有什么东西不干净,或者有吃的东西太杂了原因在里面。
婴儿腹泻能自愈吗
婴儿腹泻不能够自愈,需要根据婴儿腹泻类型进行对症治疗,腹泻症状才能逐渐缓解。
婴幼儿拉肚子应该怎么办
婴幼儿的拉肚子也是我们就是说的婴幼儿腹泻,那么腹泻就是婴幼儿也是常见的一个疾病,它主要表现为大便稀,性状的改变还有次数的增多。这时候我们也是首先要要查找一下它的病因,因为腹泻的原因可以是病毒引起感染或者细菌感染,总的来说属于感染的。另外还有一些是非感染引起的比如说食饵性的还有过敏性的等等,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病因,要进行一些相关的关于大便的一些检查,同时我们也要可以先进行一些基本的治疗,包括了常见的我们主要用一些益生菌之类的,比如说、金双歧等等先进行治疗,如果大便特别稀成稀水样,我们可以给予蒙脱石散来进行治疗,如果是经过检查它是一些感染性的,我们就给予一些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同时这个时候要注意调节饮食,孩子如果是吃母乳的是正常喂养,我是吃奶粉的,可以适当的兑稀一点奶粉。
语音时长 01:41

2020-03-11

59549次收听

02:47
婴儿一天没有大便正常吗
婴儿一天没有大便是否正常,要依据有无伴随症状决定。大部分婴儿会表现为每天都会有排便,有些婴儿有自身的排便规律,有的婴儿可能会表现两三天才有一次大便,但是大便的性状并没有什么异常,这些都是属于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是婴儿一天没有大便,同时伴有了腹胀明显,出现了频繁的吐奶、哭闹、进食差、精神不佳等情况,这时候可能就要引起家长重视。需要带宝宝及时到医院就医,进行B超或X光片检查,明确宝宝没有大便的原因。排除肠套叠、肠梗阻等病因。
02:41
婴儿屁多是什么原因
婴儿的消化功能与成人相比较弱,胃肠道的蠕动以及消化酶分泌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造成他屁多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消化不良,这种情况应该仔细辨别,很明显区别于往常,并且气味酸臭。二、肠炎:宝宝不但屁多,并且伴随着肠鸣,腹部绞痛,哭闹严重,吃饭不正常,应该警惕是否得了肠炎。三、吃入空气,宝宝放屁多,一种情况是吃饭、喝水甚至哭闹的时候出现进气的情况,气体在胃里面一部分打嗝出来,另外一部分就转化成屁排出来。四、食物刺激,有时候宝宝吃了某种胀气的食物也可能出现屁多的情况,比如吃了豆子、萝卜等。
新生儿大便是稀的怎么回事
新生儿大便稀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很多妈妈都有遇到过,需要知道的是,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具体包括喂养不当、受到刺激、妈妈食用过敏性食物。而因为新生儿的身体与各个功能发育还不完善,症状发生的几率会很大,只要其它方面正常,是不用药物治疗的。
新生儿拉肚子可以用肚脐贴吗
新生儿拉肚子是可以用脐贴的,但是需要对症用药,听医生的意见按时去用,因为拉肚子的原因有很多,是不可以耽误病情的。家长需要再宝宝拉肚子的时候,多喝水,注意保暖,饮食要减少量,勤喂,避免宝宝肠胃有压力。
婴儿腹泻如何治疗
婴儿腹泻,需要调节孩子饮食,适当补水,加强护理,控制感染,必要时用药治疗。一、调节饮食:轻型或非感染性腹泻,一般没有发热或感染中毒症状,大便次数、无粘液脓血、化验没有明显的异常的话,应减少喂奶量和延长喂奶间隔时间,暂停或减少辅食。人工喂养者可给予稀食,如:米汤等易于消化的食物,然后逐渐增加乳量。重型腹泻需要输液者,应该禁食6到8个小时、6到12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吐泻好转后,可以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渐恢复饮食。轻者3日到4日,重度吐泻者经5日到10日方可恢复正常饮食。二、加强护理:观察呕吐及腹泻物的性质,并记录次数和量以及排尿时间和尿量,勤换尿布、勤洗臀部。三、控制感染:根据肠道感染的情况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主要是抑制大肠杆菌。四、对症治疗:腹泻如果早期的话,一般是不用止泻剂的,可用肠黏膜的保护药物,比如说蒙脱石散,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腹胀的时候可对症处理。五、液体疗法:纠正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
语音时长 01:44

2019-11-13

58576次收听

02:11
宝宝腹泻吃什么食物
宝宝腹泻的饮食调节需要减少奶量或者是延长喂奶时间。如果重型腹泻患儿应该禁食6到12个小时。需要加强护理,观察呕吐和腹泻的性质,以及排尿量等。如果患儿在此时已经添加的辅食,建议这个期间最好是以米汤为主,让肠胃等器官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降低肠道的负担。腹泻的患儿很容易出现脱水,因此还需要多饮水,如果出现腹泻严重或者是脱水的情况,可以使用补液盐来进行纠正电解质平衡。重度腹泻的患儿每日排便会在10几次以上,水样便、黄色、呕吐、发烧、尿少、食欲差、体重下降需及时到医院使用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
新生儿吃母乳拉稀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吃母乳拉稀这种不良症状的出现,首先有可能是新生儿出现了乳糖不耐受这种情况而诱发的;其次,有可能是新生儿自身的因素,出现了消化不良而引起的;再者,还有可能是妈妈因素,因为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而诱发的。
婴儿吐奶拉稀怎么回事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婴儿都出现过吐奶拉稀这种情况。这时候常常急坏了不少的家长,让家长们急得团团转。引起婴儿吐奶拉稀的原因是比较多的。当婴儿奶粉过敏的时候,着凉的时候,受到了细菌、病毒的感染的时候,就会出现吐奶拉稀的情况,给婴儿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
03:06
宝宝急性腹泻严重吗
腹泻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类。通常情况下,急性腹泻是病程在两周以内的腹泻;迁延性腹泻的病程,是两周到两个月的时间;出现慢性腹泻的患儿,病程是在两个月以上。不论是急性腹泻,还是慢性腹泻,均容易引起脱水、水电解质紊乱,以及全身中毒的症状,比如患儿可以出现发烧、烦躁、嗜睡的现象,甚至可以出现昏迷、休克的情况。脱水按程度,可以分为轻、中、重度脱水。出现轻度脱水,患儿会表现为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皮肤稍干燥,但有弹性,眼窝或者是前囟门稍凹陷,口唇黏膜干燥,尿量减少。但是,出现重度脱水的患儿,因为血容量明显减少,可以出现休克症状,比如心音低钝、脉细数、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尿极少或无尿,会危及宝宝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