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官网

语音答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中医体质的分类

发布时间:2019-03-2852525次收听

语音内容:

中医体质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体质判定标准,分为九类,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以及特禀质。
平和质就是正常体质,特禀制就是过敏性的体质。在养生保健的时候,要先判定患者是属于什么体质,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个体化的体质调养和养生保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单一的一种体质,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相兼有各种体质的情况,需要在专业的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辩证分析,得出正确的体质以便于进行体质的调养和养生保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运动容易出汗是哪种体质
运动的时候都会出汗。在运动过程中因为肌肉的收缩,就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身体为了保持正常代谢的温度,就会通过出汗的方式,把身体多余的热量散发掉,这是正常代谢过程。如果有轻微的活动就会出汗,同时伴有乏力、气短、上气不接下气这种情况,一般身体比较虚弱。中医看来,就属于肺脾气虚的体质,往往就是常年的劳累过度或者饮食不节制、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者过食寒凉、生冷、或者服用寒凉的药物,清热解毒药物过量,时间过久导致了脾气不足。脾属土,肺属金,脾土不能生肺金,最终导致肺脾气虚。出现面色黄白、乏力、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一天2-3次、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感冒以后恢复的时间又比较久。像脾气虚的体质,一活动就会出汗。另外,像一些甲亢的病人,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基础代谢率升高,身体处于代谢亢盛的状态,因此,一活动就会出汗。另外,贫血的患者,活动也容易出汗。
语音时长 02:07

2021-11-05

70896次收听

后背出汗多是为什么
在临床上,有的时候就会见到全身出汗,尤其是以后背部出汗比较明显的情况,也可能见到的是背部出汗,其他的部位出汗较少的这种情况。人体的背部是属于阳,腹部属于阴,阳就是阳气比较旺盛的地方,阴就是阳气不旺盛的地方,背部属阳,就是因为人体的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是在背部循行的,因此背部的阳气是最旺盛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身体里边有积热,热达到一定程度形成病邪的情况,就会出现背部出汗,这种情况都是见于阳明积热,也就是身体的阳明经,包括胃、小肠、大肠等,包括经络、阳明经。如果出现热邪比较旺的时候,比如中暑等热邪比较旺的时候,就会出现背部出汗比较多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要问一下患者还有没有其他的症状,像头痛,像口苦、食欲改变、口干,想喝水或者是喝水比较多。另外可能是有腹胀、腹痛、便秘等,甚至还有出现牙痛、头痛这种情况。一般说来,阳明经或者是阳明腑出现积热的时候,背部出汗比较多。
语音时长 02:13

2021-11-05

54122次收听

稍微一动就满头大汗是怎么回事呢
一般的情况下,剧烈的活动身体就会出汗,也有一些人稍微一动就会满头大汗,甚至没有活动的时候也容易出汗,这是一种异常的现象。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多数情况下都是气虚的表现,人体肺、脾气虚,尤其是肺气不足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稍微一动就满头大汗的情况。皮肤是人体最前沿的一道屏障,是和外界直接接触的一个器官,因此肺气不足的时候,皮肤疏松,汗腺就容易张开,容易出汗。尤其是在气虚的情况下,稍微一活动,肺气是更加不足了,这时候出汗就更加明显,甚至会出现满头大汗的情况。
语音时长 02:08

2021-09-29

123241次收听

01:50
虚胖的人容易减肥吗
虚胖人非常难以减肥。肥胖是因为人体代谢率减慢,同时摄入太多,也就是说吃的太多消耗太少,人体内的能量物质就堆积在体内,就会越来越多,就形成肥胖。虚胖就是人体看起来体积很大,但是因为虚,代谢很慢,消耗很少,每天动也不动,站着想坐着,坐着想躺着,它就没有消耗的去路,他就会越来越胖。要减肥一定要运动起来,加快代谢,让人体回到一个正常状态,同时把饭量减少,人体才能减下去。
02:17
喝姜水放屁是排寒气吗
喝姜水放屁就是排寒气的说法没有依据。喝姜水对于胃寒的病人,就胃中有寒气的病人,胃气虚弱的病人还有一定的效果。喝了姜水放屁是不是排寒气,说法是没有依据的。为什么会放屁,是肠道的胀气,肠道为什么胀气,是肠胃的排空功能,跟饮食也有关系,可能一些发酵的一些菌群等等,可能吃到一些豆类,或者是一些糖类的食物以后它发酵也容易产气,所以并不是说排气就一定是排寒气,没有一定的关联性。
湿气重的患者不能吃什么食物
湿气重的患者有些食物是不能吃的,首先说湿气重的表现是什么?湿气重的表现,一个是身体四肢酸重、整个人体比较沉、不爱运动,或者运动能力下降,严重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下肢水肿,另外还会出现像舌苔比较厚腻、舌苔很厚、白腻的或者黄腻,另外就是大便性状的改变,大便虽然粪质不是很干燥,甚至大便还不成形,但是大便不畅、不痛快、大便排不尽的这种感觉,甚至一天2-3次,这种都属于湿气重的常见症状。另外,肚子胀、胃胀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湿气重的原因一个是外湿和内湿,湿气重主要是内因是根本的原因,产生内湿的原因就是脾气不足、肾气不足。脾气不足主要是由于饮食不洁,饮食不洁包括饮食量的饥一顿、饱一顿,另外包括食物质地的问题,长期吃肥甘厚腻,或者是长期贪凉、饮冷,这种情况都会损伤脾的阳气,阳气不足脾主运化的功能下降,脾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功能下降,湿气停留在体内。因此,湿气重的人就不能吃一些有损于脾气的食物,主要就是一些肥甘厚腻的,像红烧肉各种肉类的食物,另外像一些冰镇的饮料、食物等,这一类的食物对于湿气重的人是不能吃的。
语音时长 02:14

2021-07-09

67033次收听

中医风火是什么意思
中医风火是中医说法,是指阳虚体质,很可能是结膜炎所引起,或是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所导致,需要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在日常治疗时还应该保持清淡的饮食,尽可能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病情严重者还可以选择消炎药物治疗。
喝补肾中药能喝茶吗
补肾的药物主要是补肾阳或者是肾炎,肾虚的同时也有血虚或气血的问题,茶水中的茶碱会和体内的矿物质铁结合生成不容易消化的物质,易形成结石。一般是不建议补肾期间最好不要喝茶水。因为茶叶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会起到降低作用,同时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01:42
胃火旺的症状
胃火旺的症状有会出现口臭、口干,甚至口渴。胃火旺的患者中医表明体内胃气炽热,导致火热内盛。严重会出现舌苔开裂,以及牙龈肿痛、舌头发红,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食欲大增,因为胃热炽盛的患者食欲特别好,而且非常容易饥饿。胃热炽盛的人还会出现大便干结,甚至小便短赤,这时提示体内胃火越来越重。中医认为肝火犯胃,比如情绪激动导致肝火犯胃,引起胃热炽盛,所以,胃热炽盛除饮食因素以外,还跟情绪有关,还有部分患者因为经常熬夜,也导致火热上炎,出现胃火盛的表现。
01:45
睡觉流口水怎么办
睡觉流口水首先要区分引起症状的原因,可以通过调整睡姿,治疗口腔疾病,调整脾胃进行治疗。一、睡姿不正常导致的流口水,比如趴着或者侧卧位以后,口水流就比较多,只要调整睡姿,症状就能得到缓解。二、睡觉中流口水跟口腔、牙齿的疾病有关,如果是由于牙周、病牙龈炎导致的口腔分泌物增多,需要去口腔科就诊,尽量找到口腔分泌物过多的原因,对症治疗后也能缓解睡觉流口水多的症状。三、一些中风或者脑血管疾病会导致口水多的情况,病人在睡觉的时候会出现口水较多。四、脾虚引起的睡觉中流口水过多,一定要调整脾胃,让脾胃的功能健旺起来。
01:47
湿气治疗方法
湿气治疗需要改变不良的方式,要多运动,饮食上多吃薏米,红小豆,注意饮食清淡,日常注意适当锻炼。一,改变不良的方式,要多运动,别吃凉东西,饮食上要清淡,不能吃得太饱,通过中药针灸按摩方法来祛除湿气。二,饮食上多吃薏米,红小豆。薏米跟红小豆性味偏凉的,适合于湿热的病人。用薏米时要用炒的薏米,红小豆就不适合。三,注意饮食清淡,少吃或不吃肥肉、坚果、奶油等助湿食物,以及生姜、大蒜、胡椒等辛辣及热性食物。四,日常注意适当锻炼。中医讲脾是生湿的源头,各种因素伤害了脾的运行。湿气堆积在身体里边,运不出去就变成了湿邪。
睡觉流口水该怎么办
睡觉流口水由于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疾病方面引起的,如果是口腔疾病引起,我们首先要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口腔疾病。特别是遇到睡眠流口水我们要注意,经常保证餐后刷牙,保证口腔疾病的预防,这是最常见预防疾病的最重要因素。第二个方面,遇到睡眠流口水,不要过度紧张,心理因素导致睡觉流口水是常见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放松一下心态,保证不要过度兴奋,保证睡眠比较好,这就不容易导致睡眠流口水。另外,还可以协助一些药物方面,药物方面比如吃些莲子或者收敛的药物,比如莲子健脾胃的,比如像茯苓这些有助安神的,它都可以来防止睡眠流口水。总之,我们要放松心态,还有调整睡姿来保证睡姿要正确,这都是可以防止睡眠流口水的。
语音时长 01:18

2019-06-27

62278次收听

胡椒粉的作用
胡椒粉大家都是知道的,胡椒主要用作调味品,在生活中的用途还有很多。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它。胡椒粉又叫古月粉,由热带植物胡椒树的果实碾压而成,胡椒是海南最着名的特产之一,它既是一种很好的调味品,又是一种珍贵的药材。那么胡椒粉的作用都有哪些呢?
车前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在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是知道车前草的,并且也会知道他的一些作用的。大家都知道车前草是利水渗湿中药,主治: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水肿胀满、暑湿泻痢、目赤障翳、痰热咳喘等,并且效果是非常好的。那么车前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都有哪些?
麦冬功效与作用
麦冬属于中药的一种,又有人把他叫做麦门冬,属于一种绿色的草本植物,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中医方面认为,麦冬性凉,服用之后能够起到很好的止咳、润肺还有清心。那麦冬功效与作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