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不能吃什么
发布时间:2019-12-0960930次收听
语音内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血糖6.1是糖尿病吗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7/9F/oYYBAGKqliKAO4MPAAD38ZbZrs4878.jpg)
血糖值在6.1mmol/L不一定是糖尿病。通常情况下,空腹血糖6.1mmol/L需要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范围在3.9到6.1mmol/L,如果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检查,空腹血糖在6.1到7.0mmol/L之间,口服葡萄糖耐量两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则称为空腹血糖受损。如果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同时伴有口干、消瘦、多饮多尿等三多一少的症状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三多一少的症状,通常需要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两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才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因此空腹血糖6.1mmol/L属于正常的上限,但是不一定能诊断糖尿病,需要进一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来明确糖代谢的状态。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47/42/o4YBAGD3KiyAbE_aAAC-xxH0aHM70.jpeg)
手掌感觉有针刺感怎么回事
手掌感觉到针刺感,有以下原因:一、和运动锻炼有关系。像羽毛球、高尔夫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员,引起了外周神经的损伤,出现了手掌的麻木、刺痛感。二、和慢性病有关系。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持续了10年或者15年以上,就会出现身体末梢神经的一些病变,出现手掌的麻木、刺痛情况。三、跟贫血有关系。长期的贫血,神经末梢失去了营养,也可能会出现末梢神经的发炎,也会出现手掌刺痛的情况。出现手掌刺痛,首先要寻找原因么,做一些相应的检查,对症治疗。
糖尿病治好后会复发吗
糖尿病疾病应该我们都很熟悉的一种病,导致糖尿病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而且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也是不同的,那么什么因素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下面由专家为大家详细的介绍。
糖尿病运动指导都有什么
对于常见的糖尿病,可能很多人都是不陌生的,疾病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不少人因此痛苦不已。患者很是关注疾病的治疗,很多人都知道,适当的身体运动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不当的运动锻炼也是容易加重病情的,大家要正确的对待。那么,糖尿病运动方法有哪些?
糖尿病人能吃鸡蛋吗
糖尿病人是可以吃鸡蛋的,适量吃鸡蛋可以给身体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不过吃鸡蛋的时候要注意烹饪方式,尽量保持烹饪方式清淡,不要选择煎炸的方法。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它的食物也可以吃,只要注意量即可。
2型糖尿病能治愈吗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2/60/ooYBAF4UJ62AH0B2AAKLtQr9CLs91.jpeg)
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终身疾病,目前没有治愈的方法,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当然1型糖尿病是胰岛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不足,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来控制,2型糖尿病一般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应用障碍有关。当然糖尿病早期,经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有可能血糖恢复正常,但是如果不控制饮食,不增加运动,来监测血糖,过一段时期血糖还会增高。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控制饮食是指避免吃太多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糖含量的食物,以避免对血糖影响太大,还有就是要增加运动,有规律的增加运动,可以消耗体内热量,促进血糖在肌肉组织中的代谢,这样可以很好的控制血糖。必要时就需要口服药或者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控制血糖的目的就是要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所以需要监测血糖来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2/29/ooYBAF4KwFuAR38aAAHwTwun6YU86.jpeg)
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肥胖、活动不足、饮食结构、精神神经因素以及病毒感染等。一、遗传因素: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二、肥胖: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尤其易引发2型糖尿病,特别是腹型肥胖者,肥胖者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导致胰岛素作用受阻,引发胰岛素抵抗。三、活动不足:体力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四、饮食结构: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五、精神神经因素:因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六、病毒感染: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是在患病毒感染性疾病后发病的。
糖尿病的自我疗法是什么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0/69/oYYBAF3LwEaAf3nvAAMBXcRGfQ872.jpeg)
糖尿病的自我疗法包括热量的控制、适量的运动、积极的心态、血糖的监测、规律的就诊、与医生良好的配合。一、强调热量的控制,在保证营养充分的基础之上,按照每天的运动量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提倡饮食品种的多样性,同时保证粗细搭配,适合长期饮食的治疗。二、对于运动来讲,一般主张每周150分钟左右的运动量,要根据每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三、除此之外,积极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治疗的方式,乐观的积极的心态对于糖尿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糖尿病的治疗实际上是涉及患者、医生综合的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本人来讲,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在饮食运动这个基础之上,更强调患者的积极的心态,虽然目前糖尿病是无法根治的一种疾病,但经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治疗方案,是可以正常、长寿的生活。
妊娠糖尿病如何控制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73/81/oYYBAF0AziOANXHnAAHJNiEPrS495.jpeg)
妊娠糖尿病需要从生活方式上干预,使用胰岛素或口服格列吡嗪等降糖药进行控制。最为推荐的是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一、从生活方式上干预,比如适当的控制饮食、适当的运动、保持心情舒畅这些基础治疗措施非常有必要。二、在饮食、运动、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有时候还是需要配合一些药物治疗,首先推荐的是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虽然麻烦,但胰岛素本身是人固有的一种激素,打完胰岛素以后,一般没有肝肾损害,能把血糖控制到比较好的水平,血糖控制在比较好的水平对胎儿的健康发育有非常大的好处,所以最推荐的还是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当然现在有条件,也可以安胰岛素泵,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强调把血糖控制好,另一方面还要强调避免低血糖,低血糖是很危险的。也可口服降糖药,比如格列吡嗪等药,有一些研究显示这些口服降糖药可以使用,但是总的来讲,无论是咱们国内还是国际医学界,都不太推荐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最推荐的还是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73/59/oYYBAFz3fVyAQKuVAAFrz88KH1s98.jpeg)
甘油三酯偏高的原因
甘油三酯偏高是由于先天遗传和继发性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引起,另外甘油三酯升高的非遗传性因素主要与饮食有关。一、先天性的甘油三酯代谢基因产生了缺陷,表现为甘油三酯水平很高。二、继发性的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尤其是糖尿病人,糖尿病人血脂异常主要表现在甘油三酯增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轻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如果近期吃的油比较多,查血脂时甘油三酯往往会增高,如果吃的比较素,甘油三酯就会降低,发现甘油三酯增高以后,一定要复查,避免出现误诊情况。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73/07/o4YBAFznwOGAU-NcAAGh-YvYr6484.jpeg)
低血糖有什么症状
低血糖首先引起的是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包括心慌、出汗、大汗淋漓、饥饿感,还有可能会出现轻度躁狂。如果血糖没有及时补充,食物没有补充,病情会进一步发展,一些患者甚至会出现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表现为躁狂,打人毁物。如果没有给患者及时补充糖分,患者就会出现意识淡漠,甚至会发生昏迷的可能。如果五分钟之内没有给患者静脉注射葡萄糖,患者会发生不可逆性的脑死亡。所以低血糖引起的症状非常严重,一定要及时识别、及时处理。
糖尿病新药有哪些
虽说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是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从而引起别的并发症。随着科技的发达,新药都在不断的涌现。而且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只要持续服用药物,就可以控制住好病情,在生活中与常人无异。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6A/94/oYYBAFuuE4WAfG8gAAFMpLOVT8M14.jpeg)
妊娠糖尿病影响胎儿吗
妊娠糖尿病对胎儿有影响。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间发生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不包括显性糖尿病。随着生活方式的西方化,糖尿病的孕妇越来越多。妊娠期糖尿病对孩子有影响,它会使胎儿的死亡率增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增加、巨大儿的发生率增加。妊娠期糖尿病会增加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比正常孕妇的发生率要高六倍左右。妊娠期糖尿病对孩子的影响大小最终取决于血糖控制的情况。如果血糖控制得很好,控制在范围之内,和正常孕妇没有太大的差别。
糖尿病的注意事项
今天是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各类病人纷至沓来,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今天下午来了一位如此严重的糖尿病引起的手指感染。大家想一想,手指还能够保住吗?为什么现在这么好的医疗条件,还能拖延至现在才来门诊就治?过去的血糖过高不知道吗?为什么不去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