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官网

语音答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胃底曲张静脉组织胶注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如何

发布时间:2020-03-1764328次收听

语音内容:

组织胶注射方式治疗的止血有效率可达98%以上,属于安全有效止血方式。上消化道出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同时做好日常护理。
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质地变硬,可导致继发性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曲张到一定程度时即会发生破裂出血,出现呕血、黑便及周围循环衰竭等表现。食管静脉曲张,通常采用套扎方式。但胃底曲张静脉血流量比较快及血管直径较大,若采用套扎的方式处理,一旦套扎环脱落,可能会导致致命性大出血,故需要采用组织胶注射方式治疗。
消化道出血药物治疗,如奥美拉唑,去甲肾上腺素,西米替丁或雷尼替丁,凝血酶等。若患者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用药物垂体后叶素。也可通过手术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或者太热。要从流食,半流食慢慢恢复正常饮食。患者应忌烟酒、辛辣、生冷等食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大便黑带有血丝是怎么回事
大便黑带有血丝一般并非正常表现,除日常饮食性因素之外,主要是病理性因素引起,比如可能患有消化道疾病以及血液性疾病,所以建议到医院接受全面的检查,在了解原因后可以针对性改善。
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
发现胃底静脉曲张首先应去除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胃底静脉曲张主要是由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造成,所以做胃镜发现有胃底静脉曲张,需继续进行肝脏,甚至胰腺和门静脉的一些检查,从而明确胃底静脉曲张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如:1、一级预防。通过药物降低门静脉高压,控制肝硬化进展,常用非β受体阻滞剂;针对急性出血患者,可采用硬化治疗或通过组织胶注射固化血管、阻塞血管;X线下介入治疗,通过阻断胃冠状静脉进行栓塞治疗的方式,以控制门静脉高压。2、二级预防。通过打通肝脏门静脉与肝静脉间通道,以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出血。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硬化剂、组织胶注射、经皮肝穿门静脉栓塞、TIPS治疗等;外科手术治疗,通过将贲门周围血管进行离断以及脾脏切除,以减轻门静脉高压。
语音时长 01:52

2020-03-17

56559次收听

胃底静脉曲张要结扎几次
急性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并发症,其中肝硬变失代偿导致的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尤为棘手,严重时常危及生命,因此,准确的诊断和对治疗疗效的判断至关重要。胃底静脉曲张和食道静脉曲张有所不同,一般胃底静脉曲张分成GOV和IGV两大类,即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孤立的胃底静脉曲张。胃底静脉曲张现在的治疗方法,指南上推荐组织胶注射治疗,一般不推荐套扎疗法。但是也有医生在做套扎疗法,报道的效果也不错,但它不是主流的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如果是食管静脉曲张,根据文献的记载和临床经验来看,治疗次数一般是2-4次。治疗次数少,1次基本上也可以达到静脉曲张消失或降低到一度以下的疗效;治疗次数多的,也有做5-6次的。一旦复发则需要再次进行套扎术。所以,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需要做的次数并不能明确。
语音时长 02:16

2020-03-17

60544次收听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饮食禁忌有什么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要注意平时的饮食习惯。宜选择温软,易消化且清淡的食物,尽量避免过烫、过硬以及粗糙的食物。比如硬米饭、粗粮、坚果、骨头汤、大块瘦肉等。也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比如姜、葱、蒜、辣椒等。细嚼慢咽,定时定量或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以免加重胃压力而导致出血现象。肝硬化引起的食道下端胃静脉曲张,血管增粗,血管壁变薄,张力增高,容易引起缺血缺氧而导致胃黏膜糜烂,受到内部或外在因素,很容易出现破裂现象,而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这种情况首先要根据原发病针对性的治疗,比如抗病毒,保肝降酶,口服药物降低门脉压力,血管套扎,硬化剂注射等。
语音时长 01:27

2020-02-12

66978次收听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静脉压增高导致肝外侧支循环形成、食道静脉曲张发展缓慢。破裂出血病死率高达30%。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内镜治疗。一、一般治疗:如果已经存在食道-胃底静脉曲张,首先调整饮食结构,饮食宜吃较软且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过硬及刺激性食物,避免突然用力过猛,避免剧烈咳嗽,避免过分劳累。二、药物治疗:常用β-受体阻滞剂,用于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可减少门静脉和其侧支血流,有一定预防作用。三、内镜治疗:对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应及时做内镜套扎或硬化剂治疗,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语音时长 01:31

2020-01-14

57221次收听

胃里长息肉是怎么回事
胃里长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是凸出于胃黏膜的一种病变,具体产生原因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药物、反流性疾病、饮食、遗传等引起。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使胃黏膜产生水肿、炎症,胃黏膜被反复刺激使上皮细胞反应性增生,因而出现增生性息肉。二、质子泵抑制剂药物的使用:有相关报道,长期使用这一类药,可能出现胃底息肉。三、反流性疾病:如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的胆汁改变胃内酸性环境,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被反复刺激从而发生息肉。四、饮食:不合理的饮食,如过热、过冷、辛辣、油腻等食物对胃黏膜的长期刺激,可导致胃黏膜受损出现炎症,可能出现反应性增生,出现息肉。五、该病还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语音时长 01:38

2020-01-14

57183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