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 > 疾病科普 > 内科 > 血液内科

后天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原因较多,常见于药物、化学物质等外源性因素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病毒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内源性因素。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血液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一、外源性因素

1.药物:如果长期服用抗肿瘤药或抗风湿药,如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复方环磷酰胺片等,可能会导致骨髓抑制而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2.化学物质:如果长时间接触苯、铅、汞等有毒有害物质,也会对造血干细胞造成损伤,从而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内源性因素

1.免疫系统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由于机体产生抗体攻击自身的造血干细胞,可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2.病毒感染:如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感染、EB病毒等,可影响到骨髓正常造血功能,进而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情况;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速度下降,使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从而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除上述情况外,如果存在先天性造血功能异常或者患有白血病等情况,也可能会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应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并且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病情恢复。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