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 > 养生保健 > 中医养生

三伏天,艾灸这8大穴位,轻松排出一身湿气!

中医养生编辑
29次浏览

关键词: #三伏天 #艾灸

一、关元穴:温阳固本,祛寒除湿

位置:位于下腹部,前中线,脐下3寸。

功效:关元穴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之一,具有培养活力、温阳固本、祛寒除湿的作用。三伏天艾灸关元穴,能刺激体内阳气,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体内水分排出。

灸法:采用温和艾灸法,点燃艾条,对准穴位,保持一定距离,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或隔天一次。

二、足三里穴:健脾胃,燥湿化痰

位置:小腿外侧,小腿鼻下3寸,小腿鼻与解溪连接。

功效: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具有健脾胃、燥湿化痰、补中益气的功效。艾灸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水代谢,有效缓解消化不良腹胀等因水分过多引起的症状。

灸法:也采用温和灸法,针对穴位进行灸疗,每次灸15-20分钟,每天或隔天一次。

三、丰隆穴:化痰除湿,通经活络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8寸,胫骨前肌外缘。

功效:丰隆穴是祛痰祛湿的重要穴位,具有祛痰除湿、通经活络、健脾胃的作用。三伏天艾灸丰隆穴可加速体内痰湿排出,改善水分过多引起的体重、疲劳等症状。

灸法:温和灸法,针对穴位灸法,每次15-20分钟,每天或每隔一天一次。

四、阴陵泉穴:健脾利湿,通利三焦

位置: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位于小腿内侧。

功效:阴陵泉穴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点,具有健脾利湿、通利三焦的功效。艾灸这个穴位可以促进体内水的代谢,缓解水肿、排尿不良等症状。

灸法:艾灸温和,针对穴位进行艾灸治疗,每次15-20分钟,每天或隔天一次。

五、中湾穴:和胃健脾,化湿消滞

位置:位于上腹部,前中线,脐中上4寸。

功效:中湾穴是胃的募集穴,具有健脾、祛湿消滞的作用。艾灸中湾穴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减少水分产生。

灸法:温和灸法,针对穴位灸法,每次10-15分钟,每天或每隔一天一次。

六、曲池穴:清热利湿,祛风解表

位置:位于肘部横纹外端,弯曲肘部时,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接中点。

功效:曲池穴是大肠经络的合点,具有清热利湿、祛风解表、调和气血的功效。三伏天艾灸曲池穴,可帮助身体排出湿热气体,缓解水分过多引起的皮肤瘙痒、湿疹等症状。

灸法:温和灸法,针对穴位灸疗,每次10-15分钟,每天或隔天一次。

七、命门穴:温补肾阳,散寒除湿

位置:位于腰部,后中线,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

功效:命门穴是督脉的重要穴位,具有温补肾阳、散寒除湿的功效。艾灸命门穴可以增强肾功能,促进阳气在体内的生长,从而加速水分的排出。

灸法:温和灸法或隔姜灸法(将姜片放在穴位上,再放上艾芯进行灸疗),每次灸15-20分钟,每周2-3次。

八、涌泉穴: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位置:位于足底,蜷缩时足前凹陷,约当足底第2位、三跖趾缝纹头端与脚跟连接的前1/3与后2/3交点。

功效:虽然涌泉穴常被视为滋阴降火的重点穴位,但在三伏天艾灸也能间接起到辅助祛湿的作用。由于水分过多往往与体内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良有关,涌泉穴作为肾经的起点,能刺激肾阳,促进全身气血循环,有利于水分的排出。此外,艾灸涌泉还可以帮助提高睡眠质量,对水分过多引起的睡眠不良也有一定的作用。

灸法:由于涌泉穴位于足底,在使用温和艾灸时,应注意保持艾条与皮肤之间的适当距离,以防止烫伤。每次艾灸5-10分钟,每天或第二天一次,或在睡觉前进行,以帮助睡眠。

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是人体排湿养生的黄金时期。对上述八个穴位进行艾灸,能有效刺激体内阳气,促进气血循环,加速水分排出,达到祛湿养生的目的。然而,请注意,虽然艾灸是好的,但也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艾灸方法,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避免过度艾灸引起的身体不适。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防止水分积累和保持健康的重要方面。愿你在三伏天,通过艾灸这种古老有效的养生方法,轻松排出一身湿气,享受健康快乐的夏日时光。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