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通常发生在产后24小时以内,尤其是前2小时内风险最高。这被称为“急性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不良、产道撕裂、胎盘残留等。应及时识别病因并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以降低风险。
1、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子宫收缩不良:子宫在产后未能及时收缩是导致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正常情况下,子宫收缩可以压迫血管,防止出血。如果子宫收缩乏力,会使大量血液从子宫内流出,导致严重失血。可能诱发的因素包括产妇过度劳累、分娩时间过长、多胎妊娠或羊水过多等。
产道撕裂:分娩时由于胎儿过大、产妇会阴弹性不足或操作不当,可能导致产道裂伤,从而引发无法止住的出血。
胎盘残留:胎盘部分组织未能完整剥离或排出,会阻碍子宫正常收缩,造成持续性出血风险。
2、预防与处理方法
产后监测与护理:产后前2小时是关键观察时间,医生和助产士需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和阴道出血情况,定期按摩子宫促进其收缩。
药物治疗:当子宫收缩不良发生时,可使用缩宫素、卡贝缩宫素等药物帮助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及时手术干预:针对严重撕裂或其他病因(如胎盘残留),可能需要缝合伤口、刮宫术清除残留组织,或者在极端情况下进行子宫切除术来保住产妇生命。
营养补充和修养:产妇需要及时补充铁剂、维生素及摄入高蛋白食物,以加快体力恢复和应对失血后的贫血问题。
3、如何减少产后出血的风险
选择正规医院分娩,确保专业医护人员参与。
准备充分的分娩方案,高危妊娠者需提前评估风险。
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胎盘状况、胎儿大小及分娩条件。
产后出血是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和良好医疗条件成功预防和应对的。在分娩后须保持高度警惕,若出现异常出血应第一时间就医,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