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病因及处理原则
![](https://static3.bohe.cn/article/pc/images/pic1.png)
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的现象,是一种产后严重并发症,可以由子宫张力不足、产道损伤、胎盘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引起。其处理原则主要包括迅速识别病因并采取止血措施,如注射药物、修复损伤和手术干预等。
1)病因分析
①子宫张力不足:这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产后出血病例的70%-80%。子宫在分娩后未能正常收缩,可能与过度撑大(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多)或肌肉疲劳(如产程过长、宫缩乏力)相关。
②产道损伤: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儿较大、分娩过快或操作不当,可能导致会阴、阴道或宫颈撕裂,造成出血。
③胎盘异常:包括胎盘早剥、胎盘滞留、胎盘植入等。这些情况可能使胎盘无法完全剥离,导致子宫难以收缩而持续出血。
④凝血功能障碍:如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羊水栓塞等引发的凝血问题,会导致出血难以控制。
2)处理原则
①促进子宫收缩:可通过按摩子宫底部或注射缩宫素(催产素)、卡贝缩宫素或米索前列醇等药物来帮助子宫收缩止血。
②修复产道损伤:医生需迅速检查并修复可能存在的撕裂伤口,包括缝合阴道、会阴或宫颈裂伤等。
③清除胎盘残留:如果胎盘滞留,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通过手动剥离胎盘或刮宫术清除。对胎盘植入的严重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甚至子宫切除。
④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可以通过输血、补充凝血因子或注射止血药物(如氨基己酸)来改善患者的凝血情况。
3)日常预防
在妊娠期注意定期产检,控制胎儿体重,避免妊娠合并症发生。分娩时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由专业产科医生接生。如果生产后感到异常,如出血量多或伴随持续下腹疼痛,应立即寻求医生帮助。
预防和及时处理产后出血是保障母婴健康的关键。产妇和家属应了解其风险,一旦发生异常及时就医,医生则会根据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