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肌炎的典型症状包括肌肉酸痛、乏力、发热,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肌肉肿胀、压痛或活动受限,需要结合症状严重程度及时选择有效治疗方法以缓解病情。轻症患者多可通过休息和支持疗法自愈,而较重病例可能需药物干预。
病毒性肌炎通常在病毒感染后数日出现,常伴随全身性不适,如感冒症状、喉咙痛或咳嗽。肌肉症状通常表现为深部酸痛,尤以四肢和背部肌肉多见,检查时可能感到肌肉局部压痛。严重病例可能伴随横纹肌溶解,表现为尿色变深、全身乏力,甚至急性肾损伤。实验室检查可见肌酸激酶(MM-CK)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肌电图和影像学可能发现肌肉炎性改变。
治疗病毒性肌炎时,轻症患者建议卧床休息、补充足够液体,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缓解肌痛发热。若病情加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针对流感病毒)或伐昔洛韦(针对疱疹病毒),以及短期糖皮质激素以减少炎症反应。在横纹肌溶解或肾功能异常时,需住院接受静脉补液和电解质矫正。病情严重或疑难病例应及时由风湿病科或传染病科医生接诊。
为预防病毒性肌炎的发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免疫功能,包括均衡饮食、多摄入维生素C和E,多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瑜伽,同时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重要的是,病毒高发期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的机会,积极接种流感疫苗,出现疑似症状时早诊早治,切勿拖延。若肌肉疼痛明显或伴有尿色发深等情况,应当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