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主要临床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这些因素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以保障产妇安全。
1)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产后出血病例的70%-80%。产后子宫收缩不力会导致子宫内的血管无法及时关闭,造成持续出血。这通常与分娩过快、胎儿巨大、分娩次数较多或羊水过多等因素相关。
应对方法:医生可能会通过按摩子宫、给予宫缩药物(例如缩宫素、麦角新碱、卡贝缩宫素)帮助子宫恢复收缩。如果药物效果不佳,可能需要采取手术干预,例如宫腔填塞或子宫动脉结扎等方式以止血。
2)产道损伤
分娩过程中过于快速或胎儿位置异常,可能导致产道(包括宫颈、阴道或会阴)的裂伤,严重时甚至引发大出血。侵入性产科操作如产钳助产、吸引助产也可能增加产道损伤的风险。
应对方法:对于轻微的裂伤,医生会使用缝合进行修补;如果出现更严重的损伤,则可能需要手术止血和大范围修复。避免不必要的插管操作或推进更温和的分娩方式,有助于减少产道损伤。
3)胎盘因素
胎盘滞留、胎盘植入(部分或完全嵌入子宫壁)等胎盘因素,会导致子宫无法完全收缩,从而引发持续性出血。这些情况通常发生在分娩后胎盘未能完全排出或产妇本身存在胎盘异常风险时。
应对方法:若胎盘滞留,及时手动取出或宫腔清理即可;对于胎盘植入,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切除部分子宫壁或在严重情况下切除子宫。怀孕期间的超声检查可提前识别胎盘异常并制定分娩计划。
4)凝血功能障碍
部分产妇可能因血液的凝血机制异常(例如产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或遗传性凝血障碍)导致产后大出血。凝血功能问题虽然较为少见,但危害大。
应对方法:通过输注新鲜血浆、血小板或凝血因子等来补充凝血成分。同时,医生会积极寻找并处理引起凝血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感染、组织损伤或过量羊水进入血液。
及时识别产后出血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治疗至关重要。分娩后的2小时内为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的关键时间段,建议孕妇和家属与团队密切协作,确保产妇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