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溃疡并不一定是大病,但如果症状严重且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出血、穿孔或癌变,因此需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及引发原因进行判断和处理。
食道溃疡是指食道黏膜因受到损伤而形成的溃疡,多与胃酸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有关,有时也与食管外伤、烧灼或长期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关。轻度溃疡通常表现为吞咽疼痛、胸骨后烧灼感或胸痛,严重时可能出现黑便、呕血或吞咽困难。初期患者如果未重视,溃疡加重可能导致食道狭窄、出血甚至癌变的风险。对持续症状应尽早检查,确诊后采取干预。
针对食道溃疡的治疗,药物是关键选择。常用治疗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每日1~2次用药,抑制胃酸分泌)、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可减轻胃食管酸反流)及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保护溃疡部位促进愈合)。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抗生素三联或四联疗法。饮食调整能显著减轻症状,建议多摄入流质食物,如温牛奶、米糊等,减少酸性、刺激性或过热食物;避免饮用咖啡、碳酸饮料,戒烟戒酒。为预防溃疡加重,日常要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穿宽松衣物减少腹部压力,睡前尽量提前2小时进食,可降低胃食管反流风险。
如果经过上述治疗症状仍未缓解,需考虑内镜检查明确病因,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接受内镜下手术处理,如黏膜切除术。定期随访监测病情,避免疾病反复恶化非常重要。如果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应尽早就医,以免耽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