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即将生产时出现肝功能异常可能与妊娠期肝脏疾病、基础疾病或药物影响等因素有关,需立即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和处理。常见原因包括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急性脂肪肝以及妊娠生理性变化的干扰。治疗涉及针对病因的处理,例如药物支持、饮食调节以及特定情况下的紧急分娩操作。
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
这种肝功能异常较常见,通常由妊娠后期体内性激素水平变化引起,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表现为皮肤剧烈瘙痒,尤其是夜间加重,同时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异常等。当确诊为ICP时,治疗主要包括:
药物治疗:熊去氧胆酸有助于改善胆汁淤积,减少瘙痒症状。
饮食调整:增加维生素D、K的补充,以帮助促进胆红素代谢并缓解肝功能负担。
分娩时机选择:若病情严重或胎儿有早产危险,医生可能会建议提前引产。
2、急性脂肪肝(AFLP)
急性脂肪肝在妊娠期间发生率较低,但却是严重且潜在致命的疾病,需要高度警惕。其发生可能与胚胎基因代谢异常相关,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黄疸、全身乏力甚至昏迷。诊断以血液检查为主,早期干预对于母婴健康至关重要。治疗措施包括:
紧急分娩:胎儿离体后,母体肝功能通常能快速改善。
重症处理:若合并肝功能衰竭,需给予强化监护并可能借助血浆置换等手段帮助恢复。
3、基础疾病或药物影响
孕妇在妊娠期间因既往肝病(如乙型肝炎)恶化或药物代谢负担加重,也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针对这类患者,可采用以下方法:
肝病筛查:及时进行乙肝五项检测、肝功能检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
调整用药:若为药物性肝损伤,可根据医嘱停用或调整潜在不良药物。
健康管理:孕期避免酒精和可能损害肝脏的物质,同时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即将生产的孕妇在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应及早就医明确病因。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提供针对性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