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通常由感染性病原体、饮食不当、药物过敏等多种因素综合引起,需要根据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1、感染性病原体:急性肠炎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性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毒性肠炎通常由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引起,这类病毒多通过被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细菌性肠炎则常见于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是主要致病菌。针对感染性肠炎,应注意补充水分以防脱水,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2、饮食不当:饮用了被污染的水或食用了不新鲜或未完全煮熟的食物,都会导致急性肠炎。例如,路边摊、高风险冷藏食品可能滋生细菌。预防措施包括确保饮食卫生、尽量避免生食品摄入。治疗方面,发病后应尽量减少油腻食品摄入,转为清淡饮食以减轻肠胃负担。
3、药物过敏或刺激: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会刺激肠道黏膜或扰乱肠道菌群平衡,从而引发炎症。这类情况应在医生建议下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并服用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菌或保护性药物(如蒙脱石散)。
4、环境因素:急性肠炎还可能与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卫生有关,特别是在梅雨季节、潮湿环境下,细菌繁殖更为活跃。建议平时注意保持厨房、餐具的干净,勤洗手,并确保食物充分加热。
5、自身免疫反应:少数情况下,急性肠炎也可能是由自身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引起,比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发作期。这类疾病通常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用药控制,急性期可使用类固醇药物进行缓解。
急性肠炎需要尽快查明原因并对症处理,同时加强预防意识,如改善饮食和卫生习惯,尽量避免高风险行为。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