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母子关系和内心安全感

发布时间:2018-06-0153576次浏览

精神分析学派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非常重视人的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我们在治疗现实中成人的情感情绪,包括一些精神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辐射到他的童年。6岁之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它就像是盖楼的时候打地基一样,6岁之前是地基。其实不光是6岁,还有很多其他的影响,在6岁之前有很多孩子重要的心理体验在潜意识里留下来。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过去一些哲人先知的经验说起来是古话,但是是符合心理学意义的。国际的一些心理学家已经研究到怀孕的时候对孩子的影响,用很多科学的方法探索孩子在子宫里的心理变化。孩子出生以后,马上给了妈妈,皮肤要接触,让孩子趴在妈妈的胸前,这是有安全感的,他从产道出来以后,跟空气有一个刺激,通过这个刺激以后,马上又回到妈妈的怀抱里,在子宫里听到的心跳声,这是他在子宫里听到的心跳声,这是他熟悉的。这一点,我们是非常科学的预测。如果孩子本身是健康的,当你需要用暖箱的话,那就再说了,但是我们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有人还做过一个实验,孩子特别需要情感。比如双胞胎出生以后,其中一个孩子有生命危险,当时一个护士就把健康的孩子放在暖箱里,让他和姐妹拥抱在一起,结果这时候孩子慢慢的就好起来了,又健康的活下来了。这一点也被科学家非常重视,说明孩子出生的时候,一出生就要寻找他在子宫中非常熟悉的感觉,不要让孩子觉得有马上的分离感,这一点特别符合精神分析学派。

出生以后,在月子里要跟妈妈接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现在人们非常重视母亲在怀孕期间和出生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面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出生以后,出现产后抑郁,这个时候孩子和妈妈之间有一些隔阂,被妈妈拒绝了。所以,我们要治疗妈妈,把妈妈的产后抑郁治好了,就接受孩子了,有的时候有的人就不管了,她觉得太累了,情绪不好了,被长辈或被月嫂带走吧,带到另外一个房间,这一段分离对孩子也是有影响的。

这些所有情感的依恋,包括肌肤的接触,都非常重要。我们在治疗的时候,我们的治疗是长久的治疗,有的时候是以年来算的,这样长期的心理治疗当中,重新走过他心理成长历程的时候,他回忆到他的童年、早年的时候,都会有对他现在生活有影响的因素。有的人说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不是做过心理医生和来访者不会理解。

我们说的依恋关系主要指的是1-2岁,出生的时候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1-2岁不要和妈妈有太多的分离。有的母亲在孩子出生以后,国外有的是3岁之前不工作,这一点很科学,因为孩子感到很安全。有些朋友就谈到,他2、3岁的时候,妈妈就是在厨房做饭都没有关系,它觉得妈妈在,就会安全的去玩儿,心里暖洋洋的,特别的高兴,自己玩儿都没有关系,这就是心理的力量。但是有的孩子回忆,有的时候家长不在家,把他放在家里,非常非常的可怕,感觉孤独,感到世界都不要我了。大人觉得一会儿就回来,但是孩子是永久性的,他建立的记忆和理解就是他自己的,那个年龄段的理解就是“你不要我了,把我抛弃了!”这是建立母婴的关键期。

这是有问题的,这也是我们和国外的心理家讨论的问题,挪威的心理学家在孩子住院问题上起到了改变儿童医院制度。因为最开始发现一些孩子住院时离开母亲的一个因素,我们看过一个纪录片和资料,妈妈把孩子送到医院里,妈妈离开了,在离开的瞬间,孩子的眼神中有绝望、失望、恐惧,孩子要经历痛苦,还要经历陌生的护士和大夫,他不会像大人那样感谢大夫。挪威的心理学家儿童研究员发现了这个,让所有的儿童住院的孩子,必须要有母亲陪伴。

2-3岁的时候我们不建议全托。还有一点是送到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家,这一点本身脱离太早也不行。还有转送幼儿园,你是主体,客体是一个稳定的好幼儿园,所以与你的父母分离,你慢慢地也会习惯你和大家在一起的美好感觉。所以说,我觉得一件事情,不能完全说它的问题,有另外好的一面,但是我们今天讲的是有创伤性的尽量避免,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要送走。你可以去上班,但是你要给孩子稳定的感觉,让孩子会觉得“妈妈还会回来”,不要让孩子产生分离焦虑。如果环境不变,然后有别人进来,妈妈晚上还回来,这样对孩子就会好多了,分离焦虑就会减少,这是我们建议的方法。信任感是1岁就开始建立的。

怎么叫建立信任感?

这个时候分离了,孩子突然被送到爷爷家了,送去以后,爸妈就没有了,不见了,在孩子6-7个月的时候出差半个月,回来之后发现,孩子在那个时候形成一个被抛弃感,没有人要他了,这对孩子来说是生与死的恐惧,非常的可怕!他不再相信别人还爱他!

孩子长大会出什么?

会出现很大的人际关系问题,他不信任别人。当然,如果后来弥补,比如回到家以后,母亲或者亲人弥补,重新弥合关系,那就好了。大部分人是不出现问题,有1/3的人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留下来这种感觉会影响他的人际交往,包括普通的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也包括亲人之间的关系,他无法信任别人,甚至无法信任这个世界,老在怀疑的状态下,深深不安全感。

我们说人的心理发展由几部部分组成,一个是基因,是神经系统的特点,比如疾病类型;还有一点是你后天的环境,就是刚才我说的人际关系。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人生下来就是特皮实,但是现在形成的科学论断认为是在很多病人身上看到这个问题,它是重复的。如果你的生活中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或者是正常的,那就不用管它了,如果你在某些方面确实造成了问题,甚至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的一些情况了,那么这就是心理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些治疗,治疗其实可以帮人把之前的阴影给抹掉。

1-2岁建立安全感,在安全关系的情况下,有的时候你也要抽身,关键是在不能伤孩子的情况下抽身。比如说你送到一个地方,很多人因为他自己不知道,妈妈老觉得送到幼儿园之后赶快跑、躲开了之后就没事了,孩子会觉得“呦,她怎么就没了?”你应该事先告诉孩子,“妈妈给你送到幼儿园,什么时候妈妈去接你”,你一定要告诉他,知道妈妈就是去上班了,上完班之后就会回来。他就想起来了。这个过程也是孩子建立一个互信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我们不是要完全鼓励不溺爱孩子,但是该有的一定要有。

现在的观点是依恋是必须要建立的。孩子为什么缠你呢?你让他觉得你一离开就走了,所以他老想拽你。有的人说“这个人的的依赖性特别强是他妈给惯的”,一种是养成的依赖,一种是他缺,应该给他补。还有我们的家长不跟孩子聊天、不说、不表达,是让孩子痛苦的一种原因,其实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让孩子从过去童年的痛苦经历中走出来,才回味出来“过去妈妈是爱我的!”这时候已经换角度了,我们把其中的情节给处理了,慢慢的解决了问题,他才发现妈妈的爱,因为之前他找不到,妈妈不说只做,这也有好处,做本身也是行为的感染,同时也别忘了情感是怎么回事,你怎么感觉,孩子不知道。

现在问题区别不大,前期和母亲的依恋,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父亲也别躲开,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父亲了呢?差不多3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叫三角关系的形成,在原来的心目中就是妈妈和孩子的关系。但是等到3岁左右的时候,心里面出现三个人了,妈妈、爸爸和孩子,爸爸在孩子的心目中越来越重要了,这个时候父亲的角色特别重要,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2-4岁的时候建立独立性、约束性、大小便管理,这是很重要的,这个时候出现一个规则,这是父亲的规则,父亲代表规则的一方。这个时候,妈妈的情感关系依然存在,妈妈一直在无条件的爱着孩子,妈妈不会因为你是听话或者没听话就爱你,永远是慈母,妈妈是无条件的爱,是因为你的存在的爱。

不是溺爱,是一个健康的,是稳定、健康、有价值的,没有条件的爱。如果孩子感受到这一点的话,自己会产生根本性的自信,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就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母亲跟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生中是自信和成功的,不会因为挫折放弃奋斗”,他出生就是有意义的,不论因为好看还是难看,无论是聪明还是笨。但是现在父母和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学习好,我才给你买礼物,这是不对的,无论他学习好还是不好,在过年的时候就应该穿新衣服。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会感觉“我是一个可爱的人”、“我是一个被世界接纳的人,我的出生是有意义的。”,这是很多人长大以后建立自信,千辛万苦去克服困难的重要原因。

用父亲的形象制定规则。在孩子5-7岁的时候建立异性父母和他的关系,这个时候女孩最重要的是跟父亲建立关系,这是她生命中第一个异性,她要建立稳定、亲密、信任的关系,父亲要爱孩子,要对孩子宠爱,包括价值的肯定,还包括对她的欣赏,母亲这个时候要退掉。没有关系,别嫉妒,这是正常的。

儿子要跟母亲建立比较稳定的母子关系,这也很重要,他长大以后,他会建立正常的异性关系。

我们举一个国外酗酒的案例,父亲是酗酒的酒鬼,回家打孩子,打母亲,他从小看到,可是特别奇怪,他还是去找一个酗酒的男朋友,为什么呢?后来分析,她的潜意识里形成了这样一个东西,就好像生来就要帮助男人的,要丧失自己的需要帮助别人,这成为他的一种感觉,好像自己就应该这样。这怎么办呢?这说明你和父母的关系特别重要,这是反向形成,你越发脾气,我就找一个不发脾气的,因为我太痛苦了。

完美的父母是没有的,没有一个人是足够好的妈妈和爸爸,这是很多孩子理解不了的,小孩没有办法理解的,小孩在小的时候一定要追求完美的父母。孩子在小的时候,第一个要有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小孩的思维比较简单,但是一旦有一次打他了,他突然就震惊了,坏妈妈、坏爸爸!但是这个孩子心目中是正常交流,给他吃饱了是好妈妈,没有给吃饱就是坏妈妈。但是这一点,是因为他的思维和感受力不是那么的完全,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好妈妈身上也有坏的,坏爸爸身上也有好的地方,在他的心目中就整合了,就整合成了一个正常的爸爸妈妈,他们是爱我的!一定要给他这一点,你跟小孩说,“我们爱你,但是可爱的孩子也会犯错”,他就会知道了,“我是一个人,我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我学习不好,或者我这次不太努力,我淘气了,这是我可以接受的,也会改正”,他就不会不自信了。

慢慢长大以后,青春期以后,他就会发现,“我的妈妈不是完美的,”对我打击很大,双向打击,打击完了之后再里体会“哦,原来不是那么坏啊!”,来回的折腾,慢慢的形成一个完整人,“爸爸妈妈是爱我的,但是他们确是有错,他们有些地方我也可以反对”,他爸爸妈妈承认错误了,他就想“爸妈也会犯错误,我也可以犯错误”,“爸妈呢,是一个好爸妈,但是他们不完美,我也可以不完美”,这个人就健康了。但是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形成在哪个阶段了呢?好妈妈就是好妈妈,坏妈妈就是坏妈妈。

那么他生气就了不得的生气,而且极端地愤怒或者极端的抑郁,还不是精神病的那种,还是在正常的范围内,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人,这样人很吸引人。他就是这样的感受,情感一愤怒起来就特别的愤怒,这和他的童年有关系,因为他的父母可能在交往当中都是制造了他引起了他的道路,或者他的情感反应特别大的时候没有人去帮助他,沉浸的时间太长。

这一点就是说,父母要注意,孩子可以愤怒,但是愤怒完了之后,要帮助他回到现实中,舒缓回来。我们父母老是认为给他吃好饭、穿好衣、上好学,认为这些才是重要的,但是情感的建立也是父母的工作之一。

从这一点来说的话,就是情感情绪的丰富。刚才孩子委屈的哭,妈妈扔在门口不管,当你不哭了我才管你。可是哭和不哭发生了什么?父母不管。有的孩子跟我讲,那个时候,一切都不要我,觉得身体像石头一样僵在那样,跟死了一样,这种治疗需要很长时间的治疗,可是那种感觉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

还有绝望,觉得自己特别的渺小,孩子在这个时候情感不能分化,觉得自己犯错误了,自己是一个坏人,自己渺小,很无力感,他完全软弱地像一滩泥一样,这就是极度自卑。

如果我们去改写剧本,当他哭的时候,妈妈就过来了,让孩子把这种感受告诉你,妈妈说“好,妈妈告诉你,你犯了错,但是你可以改错,你依然是好孩子!妈妈依然爱你,但是我们把错的改掉。”这样的话孩子的心理情商就是在分化了“怎么可以好的变坏”,妈妈再给他讲,“你就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有一点点坏,拿一个苹果比喻,苹果有一点坏了,但是把坏的拿掉了,就可以吃了!”这是一个比喻,这么一点点可以让他觉得“我的心情是可以非常丰富的,我自己的感受也可以丰富”。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父母要跟他交流情感,要感受,要去体验,甚至于父母要告诉孩子父母的感受。比如父母生气的时候,父母不舍得打孩子了,不理孩子了,其实你应该告诉孩子你是什么感受,“其实妈妈很累,妈妈累的时候可能就照顾不好你,不能给你买你要的东西,“对不起,但是妈妈真的很累,你能体会吗?”,让他别有感受。我们很多人不能感受别人的感受。怎么办呢?大了以后特别的麻烦,做心理学有很艰难的功课,有的人不能克服困难去做心理治疗,才形成这样的性格,可是这影响他和别人的交往。

有的人就跟我说,“我真的不了解别人的感受”,别人的感受是靠什么?别人的感受是靠他听别人说才能感受到的,但是他们错了。你看,你妈妈哭了,她哭了就会打动孩子了,这个不好意思,就会认错,过后去给你擦眼泪,你接受擦眼泪,这就是你们俩交流的结果。

有人问:3岁多的孩子很调皮,有的时候还很固执,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或者你阻止他做什么事情,他就会手舞足蹈。很多家长都会问到,这时候管吧,害怕束缚他的个性,放纵他是不是就是一个让他茁壮成长?这种两难的选择中,怎么办?

撒泼打滚是建立行动,这种方法如果孩子得逞的话,他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这是在不注意他时候的方法。但是我们觉得这种方法一样不行,我见过一个人说过说他的婆婆,这么大岁数了,婆婆突然在他家里不高兴了,就是撒泼打滚,他都傻了,都不知道怎么对待,这样的行为是不是过分了?我们怎么办呢?如果你没有办法,可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打很久就打吧,关键是他以前打过不管用。行为可以减少,但是怎么样?这个事不能完了,完了家长就忘了,这叫忽视。等他冷静了之后,你再去问他怎么了,一点一点的跟他讲,逐渐的让孩子理解。

家长还有一点,要注意到不是说你认为他不该做,比如说到点该吃饭了,他玩儿的特别高兴,“该吃饭了,必须放下!”这样做家长有问题,你没有关注他在玩儿的过程中,他的小脑瓜的智力有什么感受,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和孩子商量,提醒一下,“玩儿什么时候咱们可以结束啊?”有一个宽度、有一个空间很重要,这样可以协商,你用的方法不能简单、粗暴。我觉得像这种孩子,3岁的时候,有语言能力了,你就可以和他交流了,讲讲道理。在和他讲道理的时候,你要和他交流,不能“你必须这样!”应该“怎么了?你的意思是?”

还有一点就是你要尊重他,作为一个大人,你要尊重一个生命。我找了一首诗,这是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举的例子,我来念一下,有一个人跟他说,谈谈孩子吧,他说“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对自身渴望的生命而已,他们通过你们而来,而并非源于你们”,实际上是通过你生养的过程,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与你相伴”,咱们家长很少有与孩子相伴的。

“你只能给他们你的爱,但是给不了你的思想”,我觉得这一点,许多成年以后的家长逐渐的会恍然大悟。“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你只能圈囿他们的身体,而非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却跃居在明天的住所中”。美国的心理教师的书中是这样翻译的,“他们的灵魂停留在明日的庭院中”,不是你给的,“而那并不是你所能观察到的地方,甚至不在我的梦中”,你也梦不到他。“你可以尽力去模仿他,但是不能指望他们会像你一样的相像”,外形或者气质的像,灵魂和思想必须像,“由于生活不会回头也不会在昨日逗留,你是弓,而我们的孩子是从上面射发出来的箭,射手是看到无尽路上的把标,是神力把它拉满,让箭驰骋得很远”。这个我也被震撼了,你是弓,还是箭,射手是一种神力,“你应该在射手的掌中感到欢心,因为他爱飞去的箭,也喜爱弓在掌中的欢呼”,大自然的力量既喜欢箭,又喜欢弓,所以,“弓”和“箭”的关系是家长和孩子的关系。这一首诗送给家长朋友们,让大家去慢慢体会。

我觉得还是有的,6岁之前,依恋关系形成好了以后的孩子是健康的。比如2岁之前没有那么的伤害,没有分离焦虑,孩子没有痛苦,这个时候他有一定的独立能力,这个时候你再分离。孩子看你走了,他已经相信你爱他了,这个爱在孩子心目中,不管你走多远,他也认为你是爱他的。

我在《艺术人生》节目中,大山在节目中有一段跟我的对话,他说他在中国,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在加拿大,他离开的时候把讲故事录下来,在北京录完了寄过去,妈妈在孩子睡觉的时候就把录音带放给他听,孩子是听着爸爸讲故事睡着的,所以爸爸就没有离开。我们有很多动脑筋的家长,有一个人跟我讲,我的母亲是一个社会工作者,她从小就教育我们从小要听别人说话。这个时候,他就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曾经还讲了一个故事,他会做面包,每次飞机飞到家乡的时候正好是半夜,我一回去,半夜到家里两三点钟就发面,等到七点的时候,面包就可以做了,早晨起来孩子起床,孩子一下床闻到面包味就知道爸爸回来了。我就问他,当孩子从楼下走出来的时候,你什么感受?他说,我看到孩子的时候,眼泪就一下流下来了,我和孩子的那种情感是那种爱啊!我也在想,我的儿子对父亲很崇拜,把父亲当作是最完美的过程,他长大以后也会把我看成一个完美的父亲,现在这种美好的感觉,我特别的珍惜。我觉得他那种感受,能够体会和孩子之间感情的交流,你想想眼神,一定能够停留住,孩子从楼下跑下来,喊着“爸爸”,扑到他怀里,那个瞬间的美好感觉也可以黏合他们分离的距离感。

所以,有时候有些人跟我讲,“我要出国,怎么办?”我建议他孩子6岁之前不要出国,他听了我的话,我说这不是我的建议,是心理学理论的建议。再一个,如果即使出去了,现在信息交流很方便,可以经常交流,打电话,孩子的姥姥特别的好,拿着妈妈的照片让孩子看着,“这是妈妈在跟你说话”,小孩一点一点的会变成什么呢?小孩就自己爬到书架上拿照片,“这是妈妈!”这叫过渡客体,妈妈这个客体离开了,但是那个过渡课题存在,黏合了他们,这也可以减少分离给孩子带来的焦虑痛苦。

因为孩子会说话了。我们发现为什么有很多人语言很难表达,很缠绕,或者有很纠结,因为他的情感无法表达清楚,也没有人听他表达过,因为表达是靠交流出来的。比如这个眼泪代表什么?你问了之后,他会去找,可能是愤怒,那愤怒什么?一定要有人帮他找愤怒的来源。而小的时候,没有人帮他找这个来源,他的委屈、愤怒、痛苦,各种痛苦连在一起了,就纠结了,这种纠结让人特别难受,冲突才难受呢!如果他能够分清楚了,反而会好受。大脑皮层里面的精神细胞本身也不那么紊乱,所有情绪、心理的改变都有心理学的基础,中医讲心身合一。

所以,当人的心情好的时候,人是身轻气爽的;当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全身紧张,全身凝结在一起,有沉重感,头脑发胀。而当心情好的时候,马上眼睛发亮,通身是非常舒畅的。

一个女孩子来到访谈,她说丈夫在外面工作,天天晚上给他打电话,一天晚上电话打过去,丈夫没有接到,她就特别焦虑、特别不安了。她知道这种心态是病态的,后来我问她的童年,她说七、八岁的时候妈妈到外地住院,孩子就被送到别人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创伤,妈妈一下子走了,孩子就找不到妈妈了。后来我给她做了一次分析,你打电话给丈夫,他接不到是什么感觉?她特别的聪明,一下子就知道了这就是小时候的感受,小的时候妈妈走了,他认为妈妈再也没有了,可是后来妈妈又回来了。可是他最痛苦的事不是妈妈回来能弥补的,离开妈妈的一瞬间就没有妈妈的感觉了。

她的理解的这个。她的治疗,她的领悟力也特别的强,那天电话又打过去了,男方也没有接到电话,她马上就说“现在不紧张了”,我问她什么感受?她说可能是工作忙,或者在电梯里没有信号。而她原来则不会像这样想,这样的经历是和现实中的一种特定的和她有关系的一种状态,把重新的感受都勾起来,很多人勾起来的是过去的痛苦的状态,而不是现在的事实。

这种感觉是你控制不了的,比如焦虑、浑身发冷,甚至有绝望的感觉,觉得自己活不了了。这种感觉其实是你身体上曾有的记忆的反映,或者是你特别小时候的记忆的反映,我们的大脑有回忆,我们的身体同样有回忆。当你在一个痛苦的感受,很小的时候全部都在记忆力。当现实中有一些事情发生的时候,类似的情景发生了,你的反映就会出来。这是我们心理学家有的时候发现的问题。

我不能说一下子就能改变,这是心理学的问题,它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一个科学的东西,做治疗和在手术室一样会犯,其实心理学和躯体一样,很多东西需要在专门的治疗手段过程中才行。

相关推荐

03:10
儿童胆子小是因为什么原因
儿童胆子特别小原因多种多样,和孩子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家长因素都有关系。首先每个孩子性格、气质、特征都不太一样,有的天性胆小、懦弱、内向,不太愿意社交,这和孩子先天性格特点有关,并不是病态表现,不需要特别检查或处理。有些孩子因为家庭环境影响导致胆子比较小。有的家庭构成不太完整,像一些单亲家庭,或者家庭气氛相对较差,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性格特质形成有影响。还有一些孩子是因为家长教育不太合理导致胆子小,比如家长经常大声训斥、批评,孩子不敢去尝试很多事情,也容易导致孩子胆子小。所以,对于儿童胆子小,绝大部分并不是躯体疾病问题,多数是行为问题。
为什么人会在晚上突然难过
人在晚上突然难过可能会见于以下三种疾病:第一、抑郁症,这种疾病一般是由于大脑分泌的5-羟色胺减少,导致出现消沉、消极以及不愉快的情绪,往往会导致晚上出现突然难过的情况。第二、焦虑症,发生焦虑症时可能会出现着急、烦躁以及坐立不安等症状,有时也会在晚上出现突然难过的感受,同时会伴有心慌、心悸等不适症状。第三、心脏神经症,这是一种神经官能性疾病,常常会出现神经内分泌的紊乱,也可能会导致晚上出现突然难过的情绪。
语音时长 01:03

2021-05-21

92888次收听

喜欢抠指甲是心理问题吗
喜欢抠指甲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当儿童出现紧张和焦虑情绪时有可能会有抠指甲的行为出现,如果长期紧张的情绪存在时,可能会导致抠指甲的行为形成习惯,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对儿童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并且要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喜欢抠指甲这种行为可能和儿童本身的性格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比较内向的儿童。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一定不要过于在意,而要及时观察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及时消除心理疾病,才能彻底消除这种行为。
语音时长 01:02

2021-05-21

84490次收听

心情一直很压抑怎么办
心情一直很压抑,如果是抑郁症,可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如果只是短时间的心理压抑,可以通过适量的体育锻炼、多交往,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等这些方面来调整。心情一直很压抑怎么办,还需要结合其他的一些表现,就是除了压抑,有没有觉得做事没有兴趣、有没有觉得没精神不愿意活动,比较消极悲观,没有希望,变得没有自信,或者觉得脑子反应慢,记不住事情,注意力不集中。另外吃饭、睡觉怎么样,就是看一下有没有其他的抑郁方面的问题,如果还有这些情况,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考虑是有抑郁症的,对于抑郁症就要采用规范系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当然如果只是短时间的心理压抑,可以通过适量的体育锻炼,通过多交往,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等这些方面来调整。
语音时长 01:07

2021-05-21

98189次收听

怕黑是什么心理疾病
大部分的人都会出现一些怕黑的情况,这只是一种人的本能心理,由于人的眼睛不能夜视,在黑暗中失去了视觉人就会有一些不安的情况,如果怕黑较为严重,可能是特殊恐惧障碍的一种,患者表现为对黑暗出现病态的恐惧情绪,患者也知道这种恐惧情绪是病态的、过度的、不合理的,但是,患者仍然会出现病态的恐惧情绪。如果这种病态的恐惧情绪已经严重影响患者学习、工作、生活,可以对其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患者的病态情绪均会有改善,其中,系统脱敏疗法或暴露疗法是使用最多的治疗方式,必要时,可以借助药物治疗,如:舍曲林、帕罗西汀等。
语音时长 01:13

2021-05-20

90383次收听

为什么不敢和别人对视
一部分与性格基础有关,比较内向、害羞的人或者是缺乏自信的人,有的时候不敢与他人对视,这个情况比较常见,属于正常的。如果总是出现这样的情况,甚至较为熟悉的人也会这样,那可能是患上了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在社交场景或者让人感到尴尬的社交行为和活动中出现,一旦面临这种情景,就会出现手忙脚乱、不敢和别人对视,因此出现严重的焦虑反应,如果与别人对视会感受到来自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因此感觉到自己容易出丑或者出现尴尬,并且会有强烈的逃避冲动或者想法,患者为此感到坐立不安,出现头晕、头痛、呼吸困难、心慌、心跳加快或者颜面潮红、大量出汗等表现。临床上当出现是社交恐惧症时,就需要应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语音时长 01:32

2021-05-20

78643次收听

02:14
认知是什么
认知是大脑的高级神经功能,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所谓的感觉就是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视空间结构等。总的来说,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认知过程。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知过程密切相关,认知是认识过程中的一种产物。一般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都是认识活动。许多精神障碍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受损,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还有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等。一旦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说明大脑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尽早就医。
不同气质类型性格的宝宝怎么抚养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让很多家长们比较头疼的,而面对不同气质类型性格的宝宝,家长们在抚养的时候更应该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抚养策略。同时不管是哪一种气质类型性格的宝宝,家长们在抚养的时候都应该注意和宝宝多多沟通,并且应该要有足够的耐心,最关键的是要多带宝宝出去玩儿。
孕妇的心理特征
孕妇的心理波动往往是随着妊娠反应出现的。起初,她可能只是凭想象感觉着腹内的小生命,想象着他的模样,甚至想象着把他拥抱在怀里的感受。无疑,此时的心境是无比甜蜜的。不久,她开始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甚至整夜整夜地失眠,使她疲惫不堪。于是她开始感到抑郁和烦恼:担心怀孕的失败,恐惧分娩的痛苦,忧虑腹内胎儿的健康,甚至产生莫名其妙的压抑和焦虑。总之,这最初的3个月中孕妇的内心体验是矛盾的,既高兴又忧虑,心理上存在众所周知的“早孕抑郁”。
如何调试婚外恋带来的心理压力
“尊敬的老师:想了好久,终于决定把这内心深处最隐秘的东西向您倾诉,这种诉说将是唯一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吧……,”
美满婚姻的心理学因素
大家经常听到这样的表述,就是说,爱情在谈恋爱的阶段是很甜蜜的,但是一进入婚姻,有一句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进入了婚姻以后,爱情就变淡了,或者变味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把他们的爱情引入到婚姻当中?或者把他们的爱情带入到婚姻当中以后,这个爱情都将消失不复存在。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在某些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