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肠息肉多久复查

发布时间:2018-08-2758621次浏览

因为肠息肉会反复发作,所以即使做了手术之后也不是一劳永逸了,患者需要定时做肠镜检查,一般是术后一到两年期间。除了患者本人,患者的直系亲属也应该三到五年做一次结肠镜查看。
  肠息肉是指从肠黏膜突出到肠腔的病变,当我们没有确定息肉性质的时候都叫作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多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散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一厘米,其外形为黏膜外表的一个小滴状凸起,外表润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多见,增生性息肉不发作恶变,其实,今天主要介绍的就是结肠息肉多长时间复查一次比较合适?

<a href=胃癌 (3).jpg"/>
  切除肠息肉后也要常复查,息肉会复发,不能切除之后置之不理,术后一到两年一定要定时做肠镜查看;有家族史的患者,即便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也要定时进行电子肠镜、肛门指检、粪便潜血等查看,争取前期发现病变。因为结肠息肉、大肠肿瘤是一种具有家族易理性的疾病,遗传倾向显著,因此,一旦确诊为这种病,患者的直系亲属都需长时间随访三到五年做一次结肠镜查看,以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医治。
  医院一般会跟患者朋友们说隔一年就要做一次肠镜查看,一旦发现肠内有息肉,无论是哪种都应切除。对小于两厘米的良性息肉能够直接用肠镜切除;大于两厘米的息肉无法在肠镜下切除,可先取组织标本做病理检查,确诊息肉是否有癌变的可能,改日在腹腔镜下做切除手术,若有癌变可进一步扩展切除。不少人不喜欢做肠镜查看,原因是检查时可能会牵拉肠道让患者不舒服或者比较痛苦,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可以做无痛肠镜查看。一旦发现肠息肉再长,就一定要尽早处理。
  综上所述,关于结肠息肉多长时间复查一次的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但是为了患者朋友们的身体健康着想,建议大家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咨询自己的主治医生,主治医生会给自己比较好的解答,最后在这里也祝患者朋友们早日康复。

相关推荐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术前准备是什么
大肠息肉目前主要采用内镜治疗,体积较小的息肉可直接在内镜下切除,如息肉较大或疑有癌变倾向,或怀疑在切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可先钳取部分肌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随后再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前准备事项与肠镜检查基本相同,术后因需要禁食并预防出血等并发症,可能会需要短期住院。为确保安全,患者应在术前将既往病史、现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相关情况如实告知医务人员;如目前正在应用相关药物,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并遵医嘱服药;术前应遵医嘱禁食并适当服用肠道清洁剂,促进肠内容物排出体外;术前需要摘除假牙、首饰等物品并妥善保管;为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并便于术后护理,手术当天需有家属陪同。
语音时长 01:18

2022-10-11

73015次收听

肠息肉需要切除是多大
肠息肉大于0.5cm,也就是5mm以上的息肉,通常都是建议切除的。肠息肉笼统分大概分两大类,一类是炎症性息肉,一类是腺瘤样的息肉。通常比如对于肠黏膜的破损,炎性增生刺激,会形成这样的炎症性息肉,而炎症性的息肉一般不会癌变,可以观察。如果息肉过大,大于5mm,也是建议切除。另一类腺瘤样的息肉,这一类的息肉有癌变的风险,大于2cm以上的腺瘤,癌变风险会超过50%,所以对于腺瘤样的息肉,如果发现形态上符合或者像腺瘤的,即使比较小的息肉也建议切除,2、3mm以上的腺瘤样的息肉也会建议切除。但实际上在肠镜检查的时候,对于小的炎性息肉以及小的腺瘤样的息肉,其实并不太容易鉴别,这个时候可以通过观察,等息肉大了以后,再做进一步处理也可以。如果肠道清洁条件比较好,也会更积极的建议直接可以用活检或者把小的息肉也可以做钳除的手段,因为即使是炎症息肉,过大的也会引起这样的出血。而腺瘤样的息肉逐渐增生,变大以后可能会增大癌变的风险。如果肠道准备都很干净,就可以一次检查以及治疗同时完成。对于比较大消化内镜的中心,对于这种黏膜性的,包括胃的息肉、肠息肉,也都会建议同时做一个切除,病理报告要追踪的结果,一般5-7个工作日,这样的病理报告就出来了。如果炎症性的息肉,可以不用再过分的关注,如果是腺瘤性的息肉,还需要定期的复查,一般1年或者2年要复查肠镜,因为腺瘤性的息肉,还有再发生的概率。
语音时长 02:42

2021-11-05

73222次收听

03:03
肠息肉切除术后几天可以恢复正常饮食
肠息肉切除以后,几天可以恢复正常饮食,一般情况下比较小的息肉,个数比较少,比如0.3cm以下的息肉,术后3-4个小时以后就可以饮水,吃点无渣流食、半流食,第三天以后,就可以进正常饮食。如果比较大的息肉,比如超过0.3cm,或者多发的息肉,甚至带蒂的息肉,临床上切除的时候,或者用胶圈套扎或者用肽夹,这种情况下就需要2-3天后进食,这期间可能需要补充一些无渣的营养液或者静脉补充营养液,2-3天以后如果没有便血,就可以进全流食、半流食,到第四天的时候,就可以进正常的饮食。
肠息肉取样活检准确率高吗
应该说既准确又不准确。先说准确,首先,肠息肉取活检就是通过肠镜对息肉取了一块组织下来,送到病理科用显微镜来检查,看是否是癌细胞。对这个检查来说,病理应该是叫病理活检,这是临床上病理诊断,最准确的诊断了,叫金标准,所以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但是为什么又说并不一定就很准确,其实主要取决于取样的过程,一个是息肉毕竟比较大,取活检的时候,不太可能把整个息肉切掉,甚至有些人多个息肉的时候,并不能完全把所有息肉都切除完。对某一个息肉,活检钳是非常小的,不像手术的时候整个切掉了,可能只是取的表面的一点黏膜,也就是说如果息肉恶变了,肿瘤了,有可能只取表面正常组织,没有取到真正的癌细胞,这样自然会影响准确率了。第二,如果有多个息肉的时候,可不可能把所有息肉全部取净,可能也不见得,也许只是做了部分的采样,这样的话有可能,万一正好把恶变肿瘤息肉给漏掉了,就使得结果不准确了。所以肠息肉的活检,准确率是非常高的,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
语音时长 01:36

2021-07-09

71240次收听

肛门外有个小肉疙瘩还疼什么原因
肛门外如果自己摸了有一个肉组织的包块,或者说叫肉疙瘩,它有可能是内痔脱出了。内痔脱出了,一般来说是不疼的早期,因为内痔没有感觉神经。但是如果长期的脱在外面,它可能就破了,因为它的粘膜非常的薄,它应该是在里面的东西,让它上外面来,时间长了,大便一蹭,或者裤子蹭它也会破,破了就会疼。还有个别的人,有这种直肠粘膜的直肠脱垂,就是粘膜翻出来,它有可能也会疼。但是不管是内痔脱出来的,还是直肠粘膜脱出来的,都应该是有疼痛的。所以不管什么情况,有东西脱出来了,这都不属于正常,都属于有病理性的改变。所以要到医院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千万别自己上药店里去买点药,随便瞎吃一点,有可能就会耽误病情。因为个别的肛管癌早期,也是会有突出来的组织。
语音时长 01:17

2021-07-09

94038次收听

02:54
肠息肉手术后吃什么食物
息肉切完0.5公分以下的,一般当天不要吃辛辣、生冷的食物,可以喝一点儿热粥,少吃一点馒头,不要吃水果,三天以后可以恢复正常的饮食。水果可以吃,刚开始要少吃,逐渐恢复到正常的食用量。切除息肉大于0.5公分小于1公分,就要非常小心,要控制饮食,就是不吃东西,三天内只能喝水不能吃饭,不让肠蠕动的多,尽量减少有肠梗阻的现象,可以通过输一些营养液、脂肪,来保证能量充足。如果饮食控制不当可能会肠穿孔,就要开腹切肠子。所以说其实切了息肉,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肠管吸收、恢复。
十二指肠息肉怎么治疗
零点五厘米以下的息肉通过内镜下活检钳钳除,大息肉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还有蒂,用圈套器套掉,可以做个内镜下粘膜切除,如果是太大了,平铺的,可以用内镜下粘膜剥出术。际上十二指肠紧邻着胃和小肠,本身球部接着幽门口,把食物送下来,通过降部,降部非常重要的,胰液和胆汁把它排到十二指肠里,帮助消化吸收,然后通过水平部慢慢进入小肠,也就是说十二指肠相当于小肠起始部,帮助进行一个消化吸收,它的位置和它作用都非常重要。息肉一个是局部腺体增生,另一个是腺瘤。局部腺体增生临床不管它,不去处理,定期复查就可以。这个定期一年两年都可以,因为布氏腺增生基本上不会癌变,虽然看起来比较恐怖,簇状增生,诊断还是靠一个病理诊断。如果是腺瘤,可能是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这种息肉通过药物有没有可能恢复、自愈,完全不可能。只能通过内镜下进行治疗。
语音时长 01:58

2019-12-20

62449次收听

02:25
十二指肠息肉是怎么回事
息肉是一类疾病,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都可以有。十二指肠息肉就是长在十二指肠的息肉,有几种可能性;一种就是局部的布氏腺增生,十二指肠球部主要腺体是布氏腺,可以防护胃酸对十二指肠的损伤。腺体如果在局部增生成为团块,这时候是簇状增生,可以叫做息肉样病变。但本身对身体无害,不会癌变,没有任何症状,不用去管它。还有一种发病率很低,就是腺瘤,包括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有相当的癌变的风险,尤其绒毛状腺瘤,十年癌变率可以达到40%,甚至以上。管状腺瘤十年癌变率10~20%。绒毛管状腺瘤介于两者之间,如果是腺瘤性的要及时进行内镜下的切除。十二指肠息肉,本身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没有任何的症状,主要通过内镜发现和内镜下治疗。
肠息肉的手术方法
但如今不少人的身体都会出现肠息肉的情况,而目前针对肠息肉这种病最好的方式就是手术治疗。一般是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程度以及息肉所处的位置和大小来决定手术方式。比较常见的手术方式主要有结肠镜手术、显微镜手术、电灼切除法以及开腹手术等。其中电灼切除法伤害性较大一些。
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很长减的一种病症表现。主要出现在肠粘膜的表明,有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主要是遗传或者长期抑郁,心情不好导致的。息肉较大时,患者会出现下坠感或者大便带血的症状。要及时进行微创方法或者保肛术进行治疗。
02:10
肠息肉的早期症状
结肠息肉早期症状并没有特异性,典型症状是间断性便血,或者大便表面带血,极少数患者的出血量较大可能会引起血液循环不足,导致急诊住院;部分患者的长蒂息肉或者靠近肛门的息肉可能会脱出肛门,患者会感觉肛门处不舒服;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腹部不舒服,有的还出现隐痛的症状。大部分患者经过肠镜体检检查即可发现息肉,一般发现息肉直径不大。幼年性息肉病或者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患者由于息肉比较多,便血的症状出现较早,出血量可能较多,常会有贫血的表现。这类患者早期进行肠镜检查便可确诊。总之,结肠息肉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建议患者进行肠镜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01:43
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对于肠息肉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导致患者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会有以下几方面的发病原因:第一,通常情况下,肠息肉患者在有些时候,会比较郁闷,中医常说“不通则痛”,有些时候经血不通,就会造成肚子疼的症状出现,可能是由于肠道不通畅所导致,不通畅可能就会引起组织生长结节;第二,在有些时候,肠息肉的出现,可能是与家族遗传史有关;第三,肠息肉的出现,可能是因为病人有气滞血瘀的症状出现,或者是患者比较抑郁,有不高兴的事儿,或者是患者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影响心情。所以,通常情况下,会主张那些45岁以上的人群,应该尽早去医院,做一些常规的肠镜检查。如果发现有肠息肉的存在,就一定要尽早进行手术切除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结肠增生性肠息肉是什么
结肠增生性息肉的数量虽然很多,但是它的症状并不明显,偶而有大便带鲜血。镜下可见息肉体积小、均等、表面光滑、蒂短。在大肠中较为常见,发生原因不明,多出现在中年以后,在尸解标本中可有25~80%的发生率。绝大多数表现为在黏膜表面上呈丘状或半圆形隆起,一般较小泛指小的直径仅2mm以下,大的10cm以上。病理结构为黏膜肥厚增生。黏膜慢性炎症引起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也可以是腺瘤或错构瘤。
多发性肠息肉是怎么回事
多发性肠息肉分为腺瘤或错构瘤,多发性肠炎是一种遗传病,约有60%病例最后进展为腺癌,是显性遗传。再大肠或者结肠部位多发,大肠息肉可以是单个发生,也可以是多个发生,多数有蒂,少数是广基的。是由于慢性炎症长期所引起的局部黏膜增生肥厚的病变。
腺瘤性肠息肉会癌变吗
腺瘤性肠息肉会癌变吗?据统计,近年来肠癌患病率在逐年上升。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上升,大量临床案例显示,肠癌、胃癌的发病与息肉有直接的关系。及早治疗息肉能降低癌变的可能。因此息肉作为癌前病变,更加受到重视。肠癌的发病因素多且复杂,大肠息肉和多发性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病极为密切,是大肠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家族性遗传倾向易感人群多发性息肉如不适时治疗,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免疫能力下降,最终将100%发生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