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呼吸衰竭的吸氧原则主要是提供足够的氧气维持动脉血氧分压PaO₂高于60mmHg,同时避免过度给氧导致不必要的副作用。吸氧方式一般包括低流量吸氧、面罩吸氧或高流量氧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的吸氧浓度和流量。
1、Ⅰ型呼吸衰竭的吸氧目标
Ⅰ型呼吸衰竭常由肺病如肺炎、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肺栓塞引起,特征是低氧血症PaO₂<60mmHg,但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多为正常或降低。吸氧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组织供氧,恢复血氧水平,缓解症状和防止器官缺氧。
理想PaO₂目标:肾脏、心脏等重要脏器需较高氧分压,故目标为维持PaO₂大于60mmHg,血氧饱和度SpO₂90%-94%的水平。
同时避免过高吸氧浓度,防止氧中毒或抑制呼吸中枢反应,特别是已有潜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者。
2、吸氧方式和步骤
1低流量吸氧:在患者低氧血症初期或症状较轻时常采取鼻导管吸氧,氧流量约为1-4L/min。此方式可吸入低浓度氧气24%-40%,适合稳定性低氧血症者,且较为舒适,利于排痰。
2面罩吸氧:当低流量方式效果不理想,且患者需要中等浓度氧气时,可以改用简单氧气面罩5-10L/min,氧浓度35%-50%。对于呼吸频率增快或症状较重者,必要时选用储氧袋面罩6-10L/min浓度为50%-70%。
3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C:重症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常使用高流量鼻导管给予加热加湿氧气,氧流量可达40-60L/min,最高浓度达100%,兼顾舒适性和效果。具体流量和浓度应根据血氧监测动态调整。
3、吸氧注意事项与监测
1动态监测:护理过程中定期检测血氧饱和度SpO₂、动脉血气分析ABG数据是基础,以确保供氧充分。超高流量需警惕鼻腔及上气道黏膜损伤。
2警惕氧中毒:吸入过高氧浓度长期作用>50%浓度、>24h使用可能导致肺泡损伤,表现为咳嗽、胸部不适,甚至呼吸功能恶化,需注意减少氧浓度并联合全身支持治疗。
3合并机械通气管理:如果吸氧效果欠佳且血氧仍低于标准,可能需要无创通气如双水平阳压通气BiPAP或插管行机械通气维持血氧供给平衡。
应根据患者病史及吸氧反应拟定个性化方案。对于急性呼吸功能问题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疗效。如症状加重或血氧未达标,建议及时咨询呼吸科或重症医学科医生调整吸氧策略及救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