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 > 感染科 > 传染科

细菌性痢疾是否为乙类传染病

|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问题描述:
细菌性痢疾是否为乙类传染病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汪晨
汪晨 中日友好医院 主任医师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细菌性痢疾一旦发生,可能有以下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泻、急性腹泻、粘液脓和便血等。一旦诊断出细菌性痢疾,必须及早治疗,否则很容易传染给他人。治疗主要包括注意休息,适当调整饮食,给予消化道隔离,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痢疾杆菌,加强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许多细菌性痢疾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以治愈。然而,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变成中毒性细菌性痢疾。那样的话,病人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必须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打完出血热疫苗有肿块发痒

接种出血热疫苗后出现肿块和瘙痒的情况,可能是药物不良反应、过敏或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面对这样的症状,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处理。 1、药物不良反应:出血热疫苗是一种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手段,但部分人接种后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和瘙痒等不良反应。如果这些症状较轻,可以观察几天,若无缓解,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或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来缓解不适。 2、过敏反应: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疫苗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红肿和瘙痒。如果怀疑是过敏反应,建议尽快就医,医生可能会开具抗过敏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或氯雷他定片。 3、感染风险:在接种后,针孔处若受到病原体感染,可能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肿块和瘙痒。此时,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碘伏消毒液或红霉素软膏进行局部消毒和抗炎处理。 4、其他因素:有时,接种后未注意局部卫生或食用了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也会刺激皮肤,导致不适。这种情况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症状会自行缓解。 接种疫苗后的不适虽然常见,但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还是需要专业的医疗建议。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饮食,也有助于减轻不适。希望大家在接种疫苗时多加注意,确保自身健康。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