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搏平台, > 疾病科普 > 内科 > 血液内科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及危害

血液内科编辑
37次浏览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可能提示寄生虫感染、药物过敏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巨球蛋白血症、胃癌等疾病,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确诊。

1.寄生虫感染

当人体受到特定种类的寄生虫侵袭时,机体免疫系统为对抗这些外来入侵者而产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针对寄生虫感染的治疗通常需依据病原体类型选用抗寄生药,如吡喹酮、阿苯达唑等。

2.药物过敏反应

由于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导致机体释放组胺和其他炎症介质,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停用致敏药物是首要措施,同时可能需要皮质类固醇以控制过敏反应。

3.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血液中多种免疫细胞异常,其中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免疫调节剂,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

4.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会导致血液中的IgM水平增高,进而刺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上升。治疗巨球蛋白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化疗和靶向治疗,常用药物有硼替佐米、伊布替尼等。

5.胃癌

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会分泌一些细胞因子,这些因子能够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增加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晚期不能根治的病例,可采用放疗、化疗、生物疗法等综合治疗。

建议定期进行血常规、便常规以及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的风险因素。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