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病因及处理原则
![](https://static3.bohe.cn/article/pc/images/pic1.png)
产后出血主要是由于子宫收缩乏力、产道裂伤、胎盘因素或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及时识别和处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确保产妇安全。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在过度疲劳、宫腔积血、子宫过度膨胀(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情况下,导致子宫难以收缩进而出血。产道裂伤多发生于分娩过程中,随着胎儿通过阴道时用力过猛或胎儿体积过大可能造成组织损伤和撕裂。胎盘因素包括胎盘残留、胎盘植入等问题,这些异常情况容易导致失血。部分产妇可能有隐匿的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或某些凝血因子缺乏,也会导致出血量增加。每种原因的严重程度不同,因此临床处理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判断。
针对不同原因的处理重点有所不同。对子宫收缩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注射缩宫素(如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同时配合按摩子宫底加强效果。若效果不显著,可考虑对子宫进行填塞止血或手术缝合。产道裂伤需及时缝合伤口,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可能作为辅助。若胎盘未完全娩出,应在麻醉下清宫术以排出残留组织,必要时进一步实施剖宫产手术治疗。对于凝血功能障碍,则需输注血浆或凝血因子,并配合对症治疗。
产后出血需要快速应对以免危及生命,如在家中出现大出血需立刻就医。在医院分娩时,建议与医生沟通可能的风险,做好术前风险评估(如胎盘B超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并注意分娩后的观察。饮食上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绿叶蔬菜)预防贫血,同时规律休息和恢复体力也有助于降低出血风险。产妇在产褥期应随时监测出血量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以免延误病情处理。